玉米喜丰收开秤价走低,大豆减产开秤价低于去年,农户盼望国家尽快出台收储政策,保护农民利益。
10月以来,全国秋收秋种进入高峰期。截至10月10日,全国秋粮已收获8.2亿亩,完成种植面积的70%,其中,玉米已收4.2亿亩,完成77.7%,快3.1个百分点;大豆已收8910万亩,完成87.9%,均快于去年同期。
秋粮上市开秤价如何?收购进展如何?农民是否满意?以及后期政策将会如何走向?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秋粮市场调查。
玉米喜丰收开秤价走低
截至10月18日,黑龙江垦区秋粮收获达到90%以上。据黑龙江垦区农业部门统计,今年垦区粮豆播种面积达4200万亩,其中2344.6万亩水稻、427.5万亩大豆已全部收获完毕。1325.7万亩玉米的收获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周良君摄
在玉米主产区黑龙江省肇东市,刚落地的新鲜玉米被晾晒在农户的院子里、空地上,随处可见。
王连军忙了整整一个月的玉米收割,看着今年的好收成,不禁感到欣慰:“去年雨水多,玉米产量和质量都不好,有的亩产量才400~500斤。今年收成挺好,亩产能达到1300~1400斤,一共收了100多万斤,质量也不错。”
然而,好收成并没有带来好价格。回顾2012/13年的玉米市场,玉米价格全年维持弱势运行的行情,其中东北玉米价格更是长期保持低迷。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市场价格稳定,国家早于今年7月初就公布了2013年玉米临储收购价:内蒙古、辽宁1.13元/斤,吉林1.12元/斤,黑龙江1.11元/斤,均比2012年提高0.06元/斤。
在王连军看来,收购价的提高对市场影响不大,虽然玉米收购还未正式拉开序幕,但他对今年的收购情况并不乐观。“往年当地周边的一些中小型养殖场这时候已经开始零散收购了,但今年听说这些养殖场经营惨淡,所以根本就不敢收。到现在为止,也几乎看不到小商贩的身影。”基于对目前收购形势的判断,王连军对后期收购价并不看好,“去年因为质量不好,农民卖粮只卖到0.7元/斤,今年估计也高不到哪儿去,能达到去年的价格就不错了。”
王连军无奈地告诉记者,即便农户对收购价不满,但当地的收购企业有限,而且农民到了12月还得向银行还贷,到时候不卖也得卖。
喜迎丰收的吉林省榆树市种粮大户李佩民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他家里种的400公顷玉米每年固定卖给中粮、华粮等大型收购企业。“今年中粮给出水分30%玉米的收购价为8.45元/斤,和去年差不多,但我还不打算卖,今年人工、农资等费用较去年都有所上涨,如果价格上不去,种地收益肯定会受到影响。”李佩民的心理价位是0.9元/斤左右,他想等水分再少一些,元旦的时候再卖,没准价格还能再涨一点。
在华北地区,玉米价格的开秤价同样并不理想。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窦营街种植户张福兴告诉记者,10月初玉米刚下来的时候收购价为1.1元/斤,现在降到了1.02元/斤。由于收购价远低于农民心理预期,一部分农户望情绪浓厚,不急于卖粮;还有一些农民因为储藏保管粮食需要费用,并会增加损耗,储存不当还容易发霉,只好硬着头皮低价卖粮。
大豆减产农民盼保护价出台
与玉米的丰收截然相反,今年大豆却遭遇了“多事之秋”。近几年,由于大豆种植效益较低,种植面积减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今年有所不同的就是,由于东北暴雨和积温较低,部分地区延迟播种的玉米不得不改为大豆。农业部此前称,今年东北大豆种植面积有望增加。黑龙江省绥化市张维镇的某粮油贸易公司表示,周边玉米种植面积为60%,大豆为40%,大豆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北安市红星农场种植面积为41万亩,玉米面积占60%,大豆占35%,其他农作物占5%,也是由于春涝影响,回暖期比较晚,玉米改种大豆。但总体上,改种大豆只是一小部分,之前第三、四积温带改种玉米仍是趋势,今年大豆种植面积继续减少。
同时,由于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今年黑龙江大豆产量明显下滑。
黑龙江省双鸭山宝清县东升大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吕子春告诉记者,由于家里的田地地势较低,暴雨时被水淹过,导致株矮,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倒伏,造成结荚数减少,每亩单产减产明显,由去年的350斤下降到200斤。
据黑龙江大豆主产区海伦市当地贸易公司负责人反映,海伦、绥棱等地的洪水超过了1998年,海伦以北减产严重。当地的大豆单产由去年的250~350斤/亩减产至200斤/亩,降幅达30%~35%。同时海伦当地的大豆蛋白含量由去年的40%下降到今年的39.5%左右。同样,北安红星农场表示由于受到8月份多雨、低温和寡照影响,预计大豆减产10%~15%。因此预计黑龙江大豆减产幅度在20%以上。
在减产的同时,今年大豆开秤价却普遍下跌。吕子春告诉记者,当地收购价只有2.23元/斤,低于去年临储收购价的2.3元/斤。
目前东北地区的油脂企业基本上尚未开始采购新季大豆。某企业负责人计算过若大豆价格超过2.05元/斤,则压榨将处于收支平衡点,毫无利润可言。
然而在吕子春看来,2.23元/斤的收购价已经低于农民心理预期。他坦言:“今年大豆种植成本在300元/亩,比去年上涨5%,虽然近年来国家提高了大豆最低收购价格,但仍然赶不上种粮成本的增加速度。”
鉴于目前开秤价低于去年,农户盼望国家尽快出台收储政策,保护农民利益。
价格低迷收储政策有望出台
对于后期玉米市场走势,中华粮网信息主编焦善伟并不乐观。他分析称,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供应充足。今年东北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增加,据预估,今年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产量为7810万吨,增产395万吨,增幅5.3%;预计全年玉米产量达到2.1亿吨,比去年增产1亿吨。再加上2012年国家临储收购的300万吨玉米至今尚未投放市场,因此后期市场供应充足。
另一方面,下游玉米需求疲软。焦善伟指出,深加工方面,下游白酒行业及化工行业持续萧条,因其产品价格依然偏弱,市场需求无明显提升,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仍然偏低,因此玉米原料库存相对往年处于正常偏高水平,供大于求格局将持续;饲料养殖方面,国庆节后国内生猪价格便呈现偏弱趋势,因消费需求减弱,且屠宰企业收猪积极性下降,所以国内猪价未能获得上涨的动力支撑,虽然接近春节养殖业有望回暖,但上涨幅度不大,对玉米需求拉动作用有限。“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玉米价格承压下行,后期重点在于国家政策走向。”焦善伟猜测,今年国家继续启动临储收购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政策密集出台,将利好东北玉米市场,在临储政策支撑下,玉米价跌幅有限。
每年10月前后,主产区黑龙江的大豆成熟后,国家收储政策就会启动,而豆农也可以依据收储价格安排大豆交易。
目前大豆的收割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但大豆今年开秤价格整体不及去年。中储粮对大豆收储政策现持观望态度,相关部委已经上交报告,对大豆收储存在的争议目前正在协调中。
事实上,收储政策近年来引发多重问题和矛盾,尤其是受到压榨企业的诟病。此前,黑龙江压榨企业就抱怨称,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萎缩,东北油脂企业运营越来越困难,国家收储价格每年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原料价格水涨船高,而国外进口豆价格低廉,全球油脂库存高企使得豆油价格明显受到抑制。因此在终端产品价格下降而原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打击之下,利润空间明显遭受挤压,东北油脂企业苟延残喘,油厂数量一降再降。
油厂负责人提到,希望国家能通过政策消减中间贸易环节,使农民可以直接交粮给油厂,一方面保证农户直接收益,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油厂休养生息,脱离目前难以为继的困境。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行业也一直呼吁对中储粮的政策进行改革。事实上,在中储粮成为单一的收储主体之前,国内大豆收储的主体也有九三集团这类大企业,而新的调整可能重新引进这些企业。“政府可能面临的难题是:如果不放开收储主体,国储仓容将陷入紧张;如果放开,又担忧收储企业的监管问题。这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中华粮网信息主编焦善伟说。
此外,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表示,今年收储政策将继续实施,收储价格有望稳定市场价格,但由于国际大豆持续走低,将压制国产大豆价格,因此看空后期大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