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 正文

消费升级 农家乐如何转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18  浏览次数:82326

  规模和效益居全国首位的四川农家乐,“十一”黄金周露出隐忧,住宿的游客少了

  消费升级,农家乐如何转型

  本报记者 王明峰

  红火的产业:农家乐带动750万农民就业增收

  “十一”黄金周,四川各大景点游客爆棚,农家乐也跟着赚得盆满钵溢。

  都江堰市柳街镇双凤村的柳凤休闲岛生意非常红火,老板吴永昌乐得合不拢嘴,“黄金周前10天,旅行社就把客房都预定了。”

  院外停满了车,院内到处是人,水上大舞台歌声飘扬,廊亭下客人们掌声阵阵。这边露天茶房里喝茶聊天,那边娱乐场里打麻将玩牌。餐厅里,客人一拨接一拨,宴会厅里,喜宴寿宴一桌接一桌……

  “每天接待1000人到1200人。”看着宾客盈门,吴永昌认为自己抓住了城市人的休闲心理:“乡土风情、特色餐饮、大众消费,吃住耍,平均每人每天消费260元。”

  凭着这种经营之道,去年他的农家乐经营收入1000万元,还解决了当地68位村民就业,现在资产评估已达3000万元。

  借助都江堰丰富的旅游资源,像吴永昌这样靠农家乐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农家乐对于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旅游局副局长田涛介绍,很多农民利用自家林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辟出院落经营农家乐。

  在四川,以农家乐为支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日渐成为推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新兴力量。截至2012年,全省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2.8万个,接待游客2.2亿人次,综合经营性收入突破450亿元,带动全省750万农民就业增收。2012年四川省农家乐接待量占全国31%,接待收入占全国38%,产业规模和效益均居全国首位。

  “成长的烦恼”:服务单一、模式雷同,亟待深度开发

  “蛋糕”越做越大,不断发展的四川农家乐却遭遇了“成长的烦恼”。最突出的就是,很多人开始觉得农家乐千篇一律,吸引力大不如前。

  “不少游客反映,到农家乐只能吃吃农家菜,打打麻将,没有其他好玩的,因而住宿游客少之又少。这样也失去了很多回头客。”田涛道出了都江堰农家乐发展中的困境。

  四川省农业厅产业处处长肖祥贵指出,四川虽是农家乐的发源地,但大多数农家乐项目开发深度不够,以就餐、钓鱼、采摘、棋牌为主,参与性不强,缺乏创意和特色,结构雷同,同质同构现象严重,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家乐的需求从传统的吃、住、行延伸到游、购、娱。”四川省社科院农发所助理研究员虞洪分析指出,目前很多农家乐对本地民俗文化、乡村风情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利用农家生活开发参与性项目太少。“农家乐总体而言,还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阶段,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亟待转型升级。”

  虞洪建议,要将更多符合消费发展新趋势的元素融入农家乐之中,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大背景,在吃、住、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游、购、娱的潜力。

  • 上一页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消费升级 农家乐如何转型”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1018/2763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