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汇”,是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名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4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大国,对全人类负责的一个态度。
退耕还林是我们国家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是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高建民指出,尽管退耕还林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需要继续治理,才可实现根本性好转和改善。
2002年1月10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林业局召开了退耕还林电视电话会。国家林业局周生贤局长宣布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并作了重要讲话。
2002年2月21日,陕西全面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有关资料显示,黄土高原总面积六十四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四十五点四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地处黄土高原的甘肃、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区)纷纷退耕还林。其中陕西生态建设创造了四个中国第一:退耕还林总计投入资金达三百二十亿元人民币;累计退耕还林还草三千三百七十七万亩;民众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一百七十五亿元;通过省级人大立法将封山禁牧作为法律规定。
陕西省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处于快速上升趋势,成为中国退耕还林规模最大的省份。森林植被覆盖率由30.92%提高至37.26%,林木总蓄积量达3.6亿立方米,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量由原来的8.3亿吨减少至4亿吨,陕西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2万平方公里,
到2006年,国家累计下达陕西退耕还林计划任务3209.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528.8万亩,荒山造林1590.7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截至目前,陕西省已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政策年度兑现工作也基本结束。
2008年至2012年,陕西省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305.5万亩、补植补栽559.4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省10个市102个县,惠及230万退耕户915万农民。
截止2007年12月27日统计,陕西省共向10市99个县1508个乡镇230万农户915万人发放粮食30.32亿公斤,占应兑现数量的100%。
国家累计投入陕西省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79亿元,完成退耕还林计划任务3655万亩,工程投资额度和建设规模均居全国第一。通过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退耕农户累计人均受益达到3049元。
为确保退耕还林成果,陕西省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区农民生计问题。在林业方面,陕西省实施特色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培植业原料林等后续产业林业项目222个,总面积365万亩。
截止2012年陕西省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1.5万亩、补植补栽141.6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94个。随着森林植被的快速增加,陕西省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0.92%增长到41.42%,北部沙区每年沙尘暴天数由过去的66天下降为24天。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范围不断扩大,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从2000年到2009年,陕西省绿色植被由南向北逐年推进,过去陕北黄秃秃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区,逐渐被绿油油的植被所替代。
通过持续治理,陕西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与上世纪末相比,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2.1万公顷和12.6万公顷,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比重由百分之29.9下降到百分之15.9,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面积比重由54.8%下降到13.4%。
位于宝鸡市西部山区的陈仓区坪头镇大坪村长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村以种植花椒、核桃之类的经济林木为主,并享受到国家补贴六十多万元,调动了村民造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以前靠出去打工挣钱,现在收入主要靠的是种花椒,打工只占收入的四分之一,去年我家光花椒的纯收入就达到了近万元。”村民杨小虎说。
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广大退耕农户得到了实惠,不仅从国家补助中直接受益,而且由于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剩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或者外出务工,拓宽了增收渠道,收入稳步增长。退耕还林后,广大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粮食生产由倒山种地、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少种高产转变;二是畜牧业生产由自由放牧向舍饲养畜转变;三是生产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四是生产方式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确实使广大退耕农户得到了实惠,改变了生产方式,提高了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