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2012年中,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哈萨克斯坦的农业生产者从各自政府那里获得的补贴均大幅增长,原因是各国政府都集中致力于自给自足的政策以支持农业生产。
据OECD公布的年度《农业政策监控和评估》报告(AgriculturalPolicyMonitoringandEvaluation)显示,虽然整体而言农业生产者来自于补贴的收入仅增长了1个百分点,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者来说,增幅则达到了4个百分点,至17%;印尼增长6个百分点,至21%;哈萨克斯坦增长4个百分点,至15%。
OECD指出,中国等三个新兴经济体的农业补贴是从较低的基础开始增长的,而在世界各国中,挪威的农业补贴在农业生产者收入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达到了63%,增幅为4个百分点;此外,瑞士、日本和韩国的农业补贴也均有所增长,在农业生产者收入中所占比例均超过了50%。
政府农业补贴经常都被视为导致农产品价格扭曲的重要因素,会令粮食或奶制品出现供应过剩的现象。长期以来,OECD一直都在呼吁各国政府削减农业补贴。OECD在周三公布的报告中发出警告称,更高水平的自给自足与粮食安全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而农业补贴会令消费者面临赋税增加的负担,并导致短期内的粮食购买能力下降。
OECD贸易与农业司司长肯·艾什(KenAsh)呼吁对农业补贴进行改革,他表示:“从满足日益增长和日益富裕的世界人口的需求这一方面来看,我们需要转变以往的扭曲和浪费的政策,改为实施能够提高竞争力的政策,允许农业生产者对市场信号作出回应,同时确保创新活动能获得全面的资金支持。”
各国政府对农业提供支持的理由依环境和文化问题而有所不同。在某些情况下,农业补贴会被用作一种工具,目的是在经济发展起飞的情况下缩窄乡村和非农家庭之间的收入差异。在2008-2009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以后,某些国家已经提高了对农业部门的支持,目的是增强粮食安全和自给自足的能力。
举例来说,在中国,以商品价格支持形式提供的农业补贴已经令产出提高,但国内粮食价格却有所上涨。成本的上升导致利润率下降,因此谷物、棉花和糖等农产品加工商已经转向价格较低的进口产品。
在OECD成员国中,农业补贴在农业生产者收入中所占比例一直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在1986-1988年间,补贴在收入中所占比例为37%;到1995-1997年间这一比例下降至30%,到2010-2012年间进一步降至19%。但尽管如此,整体来看农业补贴已经出现了极化现象,有些国家的政府一直都在提高相关支出,而其他一些政府则进一步缩减了农业补贴。
OEDD数据显示,农业补贴在美国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为7%,澳大利亚为3%,新西兰为1%。欧盟农业补贴在农业生产者收入中所占比例增长1个百分点,至19%;但从整个欧洲地区来看,这一比例则从34%下降到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