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市质监局获悉,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9月11日在合肥组织专家委员召开了亳白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亳白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这表明,亳白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成功。
2010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受理了我市“亳白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公示期满后于2013年9月11日在合肥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了技术审查。
审查会上,来自中国医科院药用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听取了亳白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委员会的陈述报告,查看了相关资料,并就有关情况和问题进行了现场提问,对亳白芍申请地理标志的保护名称、范围、产品质量特色及其与当地自然、人文因素的关联性,开展了认真的审查和讨论。
专家一致认为,“亳白芍”名称使用较规范,产品质量特色较鲜明,产品质量特色与产地地理及人文的关联性较明显,产品名称具有较高的国内知名度,产品历史渊源考据较充分,值得保护,一致同意通过亳白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
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亳白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报成功,为亳州中药材进一步宣传、保护以“亳”字命名的中药材这一地方独特产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据悉,“亳白芍”是我市申报成功的第三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前,古井贡酒和义门苔干已经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当前,正是亳白芍的上市时节,今年白芍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价格高了近15%。谯城区十九里镇药农张春华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家的白芍,每亩收入超过了两万元,年收益超过5000元。
而亳白芍入列地理标志产品,将有可能给药农带来更高的收益。亳白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有多大,对品质有着什么样的要求,亳州下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又会是什么?记者采访了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
烙上“亳州印”更有含金量
亳州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谈亳白芍入列地理标志产品
范围:沿涡河小洪河两岸
亳州种植白芍由来已久,所产白芍在明清时期就有了“亳白芍”之称,并因品质最优、药效最好而扬名。
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考证,到清末,亳州芍药产量常年约为300万斤。目前,全市共有41个种植亳白芍的乡镇,面积约30万亩,年生产亳白芍约1.2万吨,产值达2.1亿元,主产区沿亳州市涡河、小洪河两岸。
因此,亳白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界定为:亳州市谯城区全境25个乡镇(办事处)和涡阳县义门、陈大、牌坊、城西、城关、城东、闸北、高炉、西阳、标里10个乡镇及蒙城县小涧、岳坊、马集、板桥、辛集、王集6个乡镇,合计41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3590.23平方公里。
品质:外观成分都有标准
“枝条长、粉性足、质坚实、色白净,药用效果好是亳白芍的品质特征。”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沿亳州市涡河、小洪河两岸,光热、水分、土壤等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特别是产区土壤多系沙土和两合土,养分充足,通透性较好,极适宜芍药栽培,再加上传统的加工工艺,及人文因素等,铸就了亳白芍上乘的内外品质。
在此次亳白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上,专家也给亳白芍的“相貌”进行了规范:“外观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cm至18cm,直径1.0cm至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微带棕红色。”同时,还对亳白芍的有效成分芍药苷给出了理化指标——干燥根芍药苷含量大于等于1.6%。
“也就是说,必须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才能是亳白芍地理标志产品,受到保护。”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用:好处挺多权利不小
“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有诸多好处。大部分地理标志产品在获得保护后,销量有了显著增长,附加值都大大提高。”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说,亳白芍入列地理标志产品,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保护提升亳白芍的品牌形象,促进药农的增收。
“其实,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称号,不仅仅是一张名片,更重要的是可以制定行业标准,拥有了这个权利,不但有利于强化本地的产业优势,也可以有效地消除国际贸易壁垒,这一点对亳州这个亳白芍出口大户来说,尤为重要。”
据悉,“亳白芍”是我市申报成功的第三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前,古井贡酒和义门苔干已经成为地理标志产品。据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市下一个有望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铜关粉皮。此外,我市将加大亳菊等其他亳州地产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