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 正文

“南旱北涝” 倒逼救灾思路调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17  浏览次数:82218

  一段时间以来,持续的“”天气状况一改过去我国“北旱南涝”的气候格局,对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行动、格局乃至思路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2年春季,云南因干旱而龟裂的土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际上,近两三年来,“南旱北涝”的气候格局在我国已初步显现,只不过今年表现得格外明显——嫩江、松花江发生了199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黑龙江发生了1987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南方地区则出现了自1951年以来的最强高温天气,全国中旱以上干旱面积达110.6万平方公里。面对如此状况,及时调整思路,迅速调配救灾资源,科学规划防灾减灾设施,已成为必须采取的措施。

  早在2004年,美国的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报告就特别提到,2010年前后,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

  围绕这份报告,我国的气象学家们进行了多次研讨后认为,虽然报告中对预测的极端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但其中对中国部分的预测还是很有启发意义和预警价值的。它提醒我们,应将气候变化研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与此同时,中国的科学家们也通过自己的研究方法找出一个“70年周期”,按此周期计算,从1979年开始的“南涝北旱”,到2015年左右将转变为“南旱北涝”。

  虽然这些预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频现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势必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思考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改变,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

  近年来,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但是,救灾思路,乃至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物资配备方面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一定的倾向性。例如,跟北方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抗旱”,与南方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防汛”、“排涝”。这种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准备,在过去气候灾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世界气候变化越来越无规律的当前,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南旱北涝”提醒我们,必须调整固有的救灾思路,以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应对能力。(张蔚蓝)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南旱北涝” 倒逼救灾思路调整”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917/2682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