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上虞兆世塑业有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该企业生产的一种生物可降解薄膜,只要将其铺在泥土里数月,它便会慢慢消失殆尽,转而成为肥料滋养农作物,十分环保。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该薄膜在上虞的使用基本上仍是“空白”,遭遇“推广难”的尴尬。
记者看到,这款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表面上没多大区别,但这款公司小批量生产的产品已经由日本山梨大学经过两年的应用试验分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近期,日本有4家企业先后来该公司考察洽谈。
到底是何种新型材料具有如此魔力呢?“兆世塑业”常务副总王伟明用简单明了的话语,解释了这个原理,“这项技术由巴斯夫公司研发,我们进行了‘嫁接’,就如同他们提供了一块布料,而我们自己有强大生产研发的技术,把布料裁剪成了各种衣服。”据了解,传统塑料的原材料为石油,使用后难以降解,从而造成白色污染。生物可降解地膜和普通的聚乙烯地膜具有同样的作用,但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回收,目前国外使用的普通地膜都是需要回收的,从而避免污染土壤。因为在土壤里面可以做到完全生物降解,没有任何的残留,不会带来任何污染。
王伟明说,可降解地膜在微生物和紫外线及水分的作用下降解后,形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些又可在植物光合作用下变成生物质,回归自然循环。
然而,这种可降解塑料地膜至今难以推广,原因就是“太贵”。宋传东是山东来上虞的蔬菜种植专家,他在章镇陈埠村承包着近千亩蔬菜基地,同时又是祥龙菜业350亩基地的“大管家”。“基地里每年地膜的使用量达几十吨,但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地膜价格仅是这款地膜价格的四分之一左右,价格太高了,我们只能望而却步。”宋传东遗憾地说。
据介绍,目前可降解地膜的价格是普通地膜价格的3倍多。“主要是原料成本以及新技术研发的成本较高,但尽管如此,我们出口日本与当地同类产品相比,价格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低40%至50%左右。”“兆世塑业”负责人说,尽管有这样已经成熟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年产能力已达1200吨左右,但目前是“墙内开花墙外红”,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而不能为当地的农业服务,还是感到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