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曝光台 » 正文

枸杞过于鲜亮留神二氧化硫超标 有慢性毒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15  浏览次数:8835
内容摘要:9月4日,智云达公司食品实验室,检测师把6种枸杞样品称量,依次加入多种试剂溶液。果然,记者在调料区看到,这里的枸杞普遍个头较小,颜色也更为鲜亮些,每斤的价钱35元,比干果区的枸杞便宜10元。

  9月4日,智云达公司食品实验室,检测师把6种枸杞样品称量,依次加入多种试剂溶液。

  煲汤、泡茶、入药,很多人都习惯加点枸杞。但近期网上有报道称,一些不法商贩通过硫磺熏蒸,使枸杞颜色变得更鲜亮。

  据介绍,用硫磺熏过的枸杞,其二氧化硫含量会升高。记者从北京多家市场分别购买6种枸杞样本,请专业从事食品快检研究的北京智云达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二氧化硫快速检测实验。

  最终结果显示,6种枸杞的二氧化硫含量虽都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不过每种枸杞的二氧化硫含量却相差很多,6种枸杞中二氧化硫含量最高的达到47.2mg/kg,已相当接近50mg/kg的标准限值,而最低的只有0.89mg/kg,两者相差53倍,而二氧化硫含量偏高的枸杞明显比低含量枸杞颜色更鲜亮一些。

  ■ 实验

  二氧化硫含量最高者接近限值

  实验目的:测试枸杞是否存在因硫磺熏制而导致二氧化硫超标

  实验地点:北京智云达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

  实验样品:从3家市场的干果摊位、调料摊位购买的6种枸杞样品,产地据称均来自宁夏

  实验过程:食品检测师把6种枸杞各取1.25g,分别放到比色管中,加入二氧化硫C溶液、蒸馏水,摇匀,过滤出样品液。再加入二氧化硫F溶液和E溶液静置,最后将得到的紫红色液体放到多功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测定,实验过程约1小时。

  实验结果:(见表格)

  实验解读:智云达公司食品检测工程师于勇介绍,如果是经过硫磺熏蒸后的枸杞,其二氧化硫含量一般都会很高。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规定,枸杞中的二氧化硫限量标准为不超过50mg/kg。

  此次测试结果显示,6种枸杞的二氧化硫含量均在标准限值范围内,符合国家标准。不过,从具体检测数值来看,二氧化硫含量差距较大,含量最高的一种枸杞,二氧化硫含量为47.2mg/kg,非常接近标准限值,颜色也显得很鲜亮,尽管未超标,但也不排除有使用少量硫磺熏制的可能性。另外,从外观和售价上,这些低价枸杞都与质量好的宁夏枸杞相差甚远。

  ■ 探访

  “烘干枸杞或加硫磺提色”

  在北京丰台区路通市场,一些销售干果、调料的摊位上都有枸杞销售,一斤价格约为30元、35元不等。多位商户强调称,他们卖的都是正宗宁夏枸杞,绝对没有“化妆”。“这枸杞好着呢,保证没有染过色,也没用硫磺熏过”。

  而在马甸桥附近的天秀市场,卖枸杞的摊位也主要分布在干果区和调料区。一干果区摊主告诉记者,她的枸杞是自然晾干,所以颜色看起来并不像有的枸杞一样鲜亮,而是呈现“暗红色”。据其透露称,调料区卖的枸杞都是“用来供应饭店的”,质量不好,有的是经过硫磺熏蒸的。

  果然,记者在调料区看到,这里的枸杞普遍个头较小,颜色也更为鲜亮些,每斤的价钱35元,比干果区的枸杞便宜10元。当问及为何颜色比较鲜艳时,摊主没有说原因,但表示“不会掉色”。

  有商贩透露,一些非自然晾干而是烘干的枸杞,在烘干过程中就可能会加入一些硫磺,用来提亮增色,这样处理后的枸杞看上去色泽更鲜亮。

  ■ 提醒

  硫磺熏制食品有慢性毒性

  专家提醒称,最好不要购买颜色过艳、散发酸味枸杞

  智云达食品安全检测专家告诉记者,在硫磺熏蒸食品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强还原剂,能起到漂白和保鲜食品的作用,通过熏蒸的食品会显得更白亮、鲜艳。熏蒸过程中残留的硫遇到高温还会生成亚硫酸盐、焦亚硫酸盐、低亚硫酸盐等,这些盐类也有漂白、抗氧化、防腐作用。

  专家介绍,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会破坏维生素B1,影响生长发育,易患多发性神经炎,出现骨髓萎缩等症状,具有慢性毒性。长期食用会造成肠道功能紊乱,损害肝脏,严重危害人的消化系统。因此,严格控制食品中的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的含量,是治理餐桌污染,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的重要工作。

  专家提醒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枸杞颜色过于艳丽,闻起来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酸味,就得多加留神,最好别买别吃了。采写/记者廖爱玲 闫欣雨 摄影/记者 尹亚飞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枸杞过于鲜亮留神二氧化硫超标 有慢性毒性”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915/2658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