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京津走廊明珠绽放“三农”华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13  浏览次数:8560
内容摘要:固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正在开展无公害蔬菜研究试验和示范推广正在开展无公害蔬菜研究试验和示范推广。 本报记者唐园结王会庞博 一条龙河,自京城南下;一弯凤水,出京城东去。两河相汇,廊坊就在龙河凤水的怀抱之中。 翻开地图,廊坊北临京都,东与津门交

    固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正在开展无公害蔬菜研究试验和示范推广正在开展无公害蔬菜研究试验和示范推广。

 

    本报记者 唐园结 王会 庞博

    一条龙河,自京城南下;一弯凤水,出京城东去。两河相汇,廊坊就在龙河凤水的怀抱之中。

    翻开地图,廊坊北临京都,东与津门交接,独特的区位使其成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但曾几何时,廊坊虽然得惠于龙趋凤随的福荫,但始终只能在两大“巨人”的侧影下蹒跚。

    明珠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明珠,大放光华?廊坊人在追问着,思考着……

    如今,廊坊人携着“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在“四化同步、城乡统筹”的深层律动中,抢前跨越,谱写了一出“三农”发展的壮丽篇章。

    这样一组数字让人起敬:

    2012年,廊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47元,同比增长14.8%,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9个百分点,在全省名列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销售收入完成300亿元,增速全省第一;全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0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全省居首。

    “在京津城市群间崛起”,成为最能表达廊坊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三农”发展的字眼!

    廊坊“三农”发展之路,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说:“廊坊‘三农’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了三个着力点,一是根据市情市策精准定位,走全面对接京津的城郊都市型农业路子;二是减少传统农民,培育现代农民,走新形势下推动农民致富的路子;三是公共服务到乡村,田园风光到城市,走城乡互动融合的路子。”

    廊坊现代农业怎么搞?

    ——全面对接京津,走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之路

    历史上,廊坊一直是京津两大城市主要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大北京核心区”的形成与推进,特别是京津两大城市快速步入国际大都市、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轨道,廊坊农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实现精准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多年来,廊坊不懈求索。

    “定位过程,其实也是廊坊进一步认识自我的过程。”廊坊市市长冯韶慧坦言。

    1999年,廊坊提出“单环突破”理念,重点培育龙头企业;2004年,提出“卖出去”和“名牌立市”战略,突出做强产品,占领市场;2007年,又提出“再造一个廊坊农业”,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2009年,廊坊明确了农业发展的两个坐标系,即“菜篮子+休闲观光”的城郊都市型农业和节水节地、高产高效的生态集约型农业;2012年,廊坊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发展做出了精准定位:全面对接京津,走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之路。

    战略确定以后,接下来是布局谋篇。

    现代农业园区首先成为廊坊对接京津、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旗舰。

    在广阳区的金丰农科园,记者看到,一株番茄树能结三吨果,一根丝瓜能有4米长,一个南瓜可达千斤重,红薯结在空中,蔬菜栽上屋脊,阳台变成菜园,瓜果做成盆景……一项项颠覆人们对传统农业印象的新科技成果在这里集中展示。作为“全国十大名园”,这里展示的高科技农业成果不仅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更起到了科技推广和带动示范作用。

    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将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引入园区,使之成为孵化器和产品研发基地,对此,廊坊的决策者有着清晰的思路。

    “广阳模式”的实践是一个很好的注脚。2003年,中国农科院在广阳区万庄镇建起了被当地农民称为住满了“大专家”的科技园区。以前,园区里的专家搞科研,园外的农民忙种地,专家、农民各忙各的,科研生产脱节,从2008年开始,专家们开始走出园区,整天扎在农民的菜园、果园和奶牛场里示范指导。

    “让科技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把科研立项与农民需求结合起来,使农民优先使用最新的技术和产品,这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广阳区区委书记尹广泰对“广阳模式”作了精确的诠释。

    成果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广阳蔬菜、奶牛、果树三大农业主导产业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如今的广阳,70%的蔬菜种植户接受了科技园区的技术培训,新产品、新技术被广泛推广运用;奶牛健康养殖、繁殖和营养代谢病防治等新技术,使一头奶牛增收2000多元;华金、黄金、香红蜜等果树新品种,提高了果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廊坊市已建成37个规模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3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部进驻其中,形成了粮油、畜牧、蔬菜、乳品等十大农产品加工集群。

    农业园区让廊坊现代农业焕发了无穷活力。发展高效农业则既是把农产品卖出去,又把京津消费者引进来,进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把农产品卖出去”上,永清县的恒都美业集团起到了“龙头”作用。这家2010年成立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年产蔬菜50万吨,且大部销往京津。“永清县每年生产各种名、优、特蔬菜150万吨,占北京市场年需求的10%左右,而恒都美业的产量占到永清产量的1/3。”永清县委书记李玉宝告诉记者。

    固安县的名人张顺斋2011年曾经走进中南海与时任总理温家宝对话,如今他的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1500户社员,与北京的京客隆、呷哺呷哺、海底捞、汉拿山连锁餐饮等企业建立了配送关系,日订单配送量达到了100多吨,入社会员年平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

    据廊坊市农业局统计,目前廊坊市瓜菜商品量的45%~50%、肉类产量的44%、禽蛋产量的34%销往京津市场。

    在“卖出去”的同时,廊坊市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它们不仅拓展了现代农业的深度和广度,更丰富了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如诗一般的画境在绿野仙庄完美呈现。这家于2010年成立的农业园区,现在已成为廊坊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品茶、划船、垂钓、采摘……每年举办的油桃、葡萄采摘节,更是吸引了大量京津游客而来。

    如今,每年有超过500万人次到廊坊休闲采摘,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廊坊农民增收有什么特色?——以百万农民大培训为抓手,为农民打造致富“金手指”

    科技文化素质低曾是廊坊农民伤心的短腿,也是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但是现在情况有了改变。

    在永清,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农家汉子李保田通过参加农民夜校学习,在家乡四圣口村创办了“保田养殖场”。在他的带动下,现在全村已有11户参与了规模化养殖,并联合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年收入达110万元。

    “农民的增收致富,不能唯勇夫之力,而要倚仗文化支持和素质提升。”廊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辛绍杰给出了“廊坊答案”。

    2010年,廊坊在全市启动了“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市10个县(市、区)共培训农民100万人次。市领导坦言,这是农民提升素质、增收致富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出路所在。

    廊坊市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强化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培训经费主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和发动民间投入。

    政府的推动产生了“共振”效果:许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公司、合作社、农技协、科普基地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民培训的氛围。

    培训是手段,内容是关键。为此,廊坊市创造性地将农民培训的对象分为了三类:对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民,进行市场急需的木工、焊工、家政等相关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开设创业内容的培训,并指导其进行相应农业项目的创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开展粮食作物标准化种植、绿色环保有机农业培训,力促增产增收。

    这些针对性极强的培训,使农民脑子活了,眼睛亮了,收入增了。

    三河市高楼镇容家庄村是一个只有168户农民的小村庄,前几年只有十几户种植葡萄,通过多次组织农民培训、参观,进行技术指导,村里现在已经发展到90%农户种植葡萄,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通过葡萄种植,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容家庄村也成为了当地闻名的葡萄村。

    廊坊在培训中注重“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与各大企业联合办学的有利条件,使培训单位与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劳务派遣关系,保证培训单位有生源、培训农民能就业、用工企业保生产,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产业转移。

    在大厂县采访时,我们正赶上邵府乡联合该县职教中心组织举办的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班开班。8名老师根据企业技术工种需要,对160余名当地农民进行为期30天的免费技术培训。“订单式”培训结束后,这些农民将就近在位于家门口的潮白河工业区内企业上班。

    截至目前,廊坊已累计培训农民55万多人次,其中,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近30万人次,80%实现了就业,参加培训后的农民收入平均增加1340元。

    廊坊新农村如何建设?

    ——以“六村联创”为载体,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农村发展滞后一直是廊坊的一大短板。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廊坊人的梦想。

    城乡一体化首先是规划一体化。2011年,廊坊出台了包含全市10个县(市、区)、90个乡镇、3222个行政村的城乡统筹规划和空间布局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与之相应的是,各县(市)也纷纷编制了县(市)域城乡统筹规划、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和镇村体系规划。

    城乡一体化的棋盘就此摆定,如何下棋落子?

    深思远虑过后,廊坊确定以幸福乡村建设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

    实践中,廊坊人创新性地提出了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富裕乡村、满意乡村、文明乡村、和谐乡村“六村联创”模式。

    柴草乱放、垃圾乱扔、粪土乱堆、禽畜乱跑、污水乱流、缺荫少绿,这“五乱一少”是过去廊坊农村的普遍现状,也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因此,打造“美丽乡村”成为“六村联创”的先发工程。

    去年以来,廊坊市投资1亿多元,建设垃圾处理点、设置垃圾箱、清理垃圾、修整残垣断壁,全市有近一半的村(街)完成了以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四清四化”任务。

    “路在林中、村在绿中、房在景中”。环境整治让村庄美丽,新民居建设则让农民宜居。

    宽阔的柏油路,整齐的绿化带,红顶白墙二层联体别墅,整洁的半开敞式庭院,走进永清县董家务新村,仿佛置身城市高档别墅区。

    这个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庄,126户住宅曾占地236亩。通过村庄整理,他们利用60亩建起了136栋别墅分配给,腾出176亩进行温泉度假旅游、服装加工等项目开发。董家务村被河北省建设厅评为“燕赵新民居建设示范第一村”。

    同是永清县韩村镇的“九兴区”,是由8个相邻的小村街“组团联建”而来的新型农村社区,村里的基础设施样样皆备。目前,一期工程335户已经入住,5至7年后8个村的1105户将全部实现入住。

    “宜居乡村”是为了让农民住的好,但前提是农民住的进、住的起、愿意住。通过产业增收提升工程,创建“富裕乡村”打通了阻隔宜居建设的关隘。

    在固安县南五里村,村支部书记姚永山告诉记者,村里采取“村企共建”模式,吸引了固安绿宸公司投资10亿元实施宜居建设,节约出来的用来搞开发,宅基地按“1:1”置换别墅后,多出面积的还可以分到公寓进行出租,既能住别墅,又能出租房,所有都要求“上楼”。

    产业的引入激活了建设的潜力。

    香河县建设的26个新农村组团,节约出80%以上,相继引进了深圳万科、广东富力、上海绿地等38家开发企业,在投身宜居建设的同时建设了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三河市将全市395个村街规划为69个新型社区,用腾出的引进了通用磨坊等一批优质项目,“哈根达斯”、“湾仔码头”等高端产品实现了“三河制造”。

    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一个共性问题。对此,廊坊的决策者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突破瓶颈,才能实现“满意乡村”。

    目前,廊坊完成了市境交通运输一体化,实现村村通油路,建成116座联村供水工程,农村群众喝上了安全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升级,供电可靠率达到99.81%;所有县(市)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大部分村建有垃圾处理站,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和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雷霆万钧,改善民生则似春风化雨。

    “三个率先”最能说明问题:廊坊市90所乡镇卫生院和4438所村卫生室在河北率先完成了“基础设施、基本装备、基层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广大农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乡镇)、大病不出县;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地域全覆盖,已有近208万城乡居民参保,参保率达97.55%;率先完成了农家书屋全覆盖。

    加快城乡发展,必须“软”、“硬”兼顾,既要美丽富饶,更要文明和谐。于是,胸怀“村美人更美”的期盼,心有“处处皆和谐”的标准,“文明乡村”、“和谐乡村”建设同步推进。

    依托“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农民正在成长,文明示范村、十星级文明户示范村、农村文化广场、文明集市、道德模范乡村创建硕果连连。

    借鉴城市社区服务模式,社区服务、卫生、文化、环境、治安等多项工作落实到了农村日常生活和管理中。单一按行政区划设置党组织的模式被打破,探索实行了“社区党总支+社区居委会”、楼宇党小组等多种基层组织建设模式。

    几点启示

    回眸廊坊的“三农”发展之路,作为一个处于京津都市群包围中的农业强市,廊坊的探索和实践无疑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局,他们的经验对其他类似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启示一:发展现代农业,要认清自己,精准定位。各地情况和自然禀赋千差万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难题,这就要求因地制宜,对自身发展的客观条件、现实基础等优势与劣势有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应对。廊坊“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是根据其“小城市、大农村”的基本市情和水缺地贵的现实状况,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实现了与京津的多重对接,以科技为支撑,发展高效农业,在“卖出去”和“引进来”上作出了一篇大文章。

    启示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有着300万农村人口的廊坊来说,农民增收是一个难题。在实际工作中,廊坊充分认识到了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在创造价值和收入分配中的极端重要性,抓住了增加农民收入深层次、长期性、根本性的因素,授人以渔,针对性强,对三种需求的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后,农民或创业或打工或种养,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快了当地城镇化进程。

    启示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地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力量,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政府强力推进。在这一点上,廊坊以“六村联创”为载体,使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了“三农”中的那些外部效应比较大、具有公共品性质的领域,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是,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廊坊正确处理好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解决了“钱从哪里来”这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大力通过产业富民这一举措,吸收劳动力就业、支撑新民居建设,打破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质性障碍,从而保障了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京津走廊明珠绽放“三农”华彩”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913/2643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