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蔬菜生产 |
密云日光温室冬季黄瓜高产 |
上海嘉定农技人员参观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番茄生产 |
大棚西瓜吊蔓生产 |
中型果无籽西瓜“暑宝” |
金福艺农“番茄联合国”观光采摘 |
蔬菜是“菜篮子”中最重要的产品,三十年来,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立足生产实际,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解决了蔬菜单产不高、供应总量不足、淡旺季矛盾突出、生产品种较少、质量水平不高等阶段性问题,实现了蔬菜供应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的转变,为北京市场供应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确保亚运会、奥运会及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蔬菜安全生产供应作出了显著成绩。
三十年来,北京蔬菜生产与技术推广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见右表)。
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证供应阶段(1983年~1998年)
该阶段主要是解决生产总量不足、周年供应不均衡和品种单一问题,提高单产、丰富品种、改革设施栽培是这一阶段技术研究与推广的主题。推广站与科研、教学部门紧密结合,开展技术推广,成效显著。这一阶段,蔬菜年平均播种面积109.1万亩,比恢复建站前增加31.7%;年均总产量32.3亿公斤,增加79.1%;年均亩产量2937公斤,增加34.6%。
(一)改革生产设施条件,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引进推广了地膜覆盖技术,在茄果、瓜等14种蔬菜上试验、示范、推广,提升了露地蔬菜产量;改进设计了大棚新结构,在郊区广泛应用;研究设计出北京新型节能型日光温室,完全达到了冬季不加温生产喜温蔬菜的条件。
(二)推广综合高产技术,增加蔬菜单产总产
在露地蔬菜方面,推广了大白菜高产栽培技术,年推广面积7万亩,为保障当家菜的市场供应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推广了露地番茄、大椒综合高产技术,扭转了市场供应不足的被动局面;推广了保八、九月淡季蔬菜综合丰产技术,丰富了夏淡季市场供应;推广了远郊新菜田开发及综合丰产技术,推动了远郊基地生产发展,奠定了基地由近郊向远郊战略性转移的技术基础。
在保护地蔬菜方面,推广了大棚黄瓜品种“津杂1号”和“津杂2号”,亩产大幅提高;推广了秋大棚番茄高产技术,实现了秋大棚番茄从无到有的新突破,解决了北京8月份以后几乎没有番茄的市场难题;推广了大棚周年多茬口高效益综合技术,提高了大棚周年利用率;推广了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喜温蔬菜生产技术,冬茬黄瓜亩产超5000公斤,产值超万元。开发了冬季番茄、西葫芦等20多个品种的日光温室种植技术。
(三)发展特菜生产,丰富市场供应
建立中日合作农场,引进绿菜花、紫甘蓝、结球生菜、西芹等近100多个叶类蔬菜新品种并试种成功;推广了豌豆、香椿等多种芽菜,促进了特菜和芽菜在丰台、海淀、朝阳、顺义、通州、昌平小汤山等试种生产,引领了特菜生产的起步和发展。
(四)集成创新技术,提升生产水平
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采用机器播种,实现了快速育苗,奠定了北京市工厂化育苗的基础;在延庆县建立马铃薯无毒繁种基地,完善了四级良繁基地体系,填补了北京市技术空白。建立了中日试验农场,引进推广了一大批日本新技术(嫁接、二层覆盖)、新产品(农用膜、浇水软管);研究与推广了EVA膜等多功能农膜;开发了蔬菜遮阳网覆盖技术。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阶段(1999年~2003年)
1999年北京迅速进入种植业结构调整时期,菜田面积快速增加,总量短缺与品种多样问题已经解决,出现了季节性过剩,大量新菜农增加,质量安全成为主要问题。技术推广的主要任务是示范推广安全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多彩特菜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蔬菜产后加工配送技术。这一阶段年平均播种面积159.8万亩,是恢复建站前的193.0%;年平均总产量47.4亿公斤,增加162.6%;年平均亩产2970公斤,略高于前一阶段。
(一)推广无公害蔬菜综合高产技术
示范推广了黄瓜等抗病良种,推广了日光温室黄瓜嫁接技术,嫁接苗得到广泛应用,推广了蔬菜滴灌节水、粉尘防治等防病虫技术;参与了科技部和市科委《安全蔬菜产业化行动;生产与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发了蔬菜健康栽培高新物化技术和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示范推广了“傻瓜式”育苗块,利索、立可宁,防虫网、遮阳网、黄板诱杀等技术;制定出黄瓜等8种蔬菜的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提升了京郊自产蔬菜的安全合格率。
(二)推广蔬菜产地商品化及配送技术开展了“蔬菜产地商品化处理及超市配送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制定了黄瓜等12种蔬菜的加工配送技术规程,示范点净菜率提高了12%,损耗率降低了15%。
(三)选育多彩特菜新品种并推广
引进水果黄瓜并自主选育了樱桃番茄、彩椒系列品种、樱桃萝卜、食用菊花、生菜等新品种,带动了观光采摘业发展,实现了蔬菜生产与供应“吃啥有啥”的新局面。
三、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2004年~现在)
该阶段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历经了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蔬菜发展进入新阶段,保护地建设加快。拓展蔬菜多种功能,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是技术推广的重点。2004年至2012年期间,平均年播种面积107.7万亩,年均总产量33.5亿公斤;年均单产3102公斤,比上一阶段增产4.4%。
(一)推广设施果菜高产高效技术
2007年下半年启动了设施果菜高产高效竞赛,年建示范点200个,科技人员深入田间检查与指导,示范推广了“春棚5号”“北农佳秀”等黄瓜品种,“合作918”“浙粉702”等番茄品种,“国禧105”“农大24”等辣椒品种,“京茄一号”等茄子品种。示范推广了应急增温保温、震荡授粉、大棚茄子换头等多项新技术;培养出大批种植能手,成为郊区生产骨干。
高产竞赛活动,促进了技术进步,推进了单产水平创新。冬季日光温室黄瓜密云李德成高产点,亩产达到26654公斤;大棚越夏黄瓜大兴朱永龙高产点,亩产达到了18621.7公斤,打破了1975年朝阳东柳生产队亩产15036.5公斤的历史纪录。选育出了“春棚5号”少蜡粉黄瓜品种和“北农亮砧”脱蜡粉杂交一代砧木品种,脱蜡粉能力强,瓜皮色泽鲜亮,提升了商品性;育成“黑珍珠”番茄品种,在“金福艺农”基地“番茄联合国”采摘活动中应用,效果良好。生菜选育工作继续推进。高产技术总结初步实现了由经验型向数字化转变。
(二)推广奥运蔬菜安全生产技术
筛选出番茄、生菜等5大类24个适宜品种,利用北部山区的气候条件,综合应用了物理、生物等病虫害防治技术,摸索出“一种蔬菜分期播种、分海拔梯度种植”的栽培模式,为北京奥运会、60周年国庆等重大活动的生产供应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推广观光蔬菜栽培技术
提出了“有景可赏、有色可观、有物可采、有鲜可尝、有技可学”的创意理念,利用日光温室进行了蔬菜树式栽培,打造了“蔬菜迷宫”与“蔬菜五感园”,建立了7种景观模式和26种观光采摘型蔬菜的栽培技术规范,筛选出了一批适合观光采摘的特型、特色、特味品种,吸引了市民采摘观光。
(四)开展番茄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
2011年起在小汤山特菜大观园开展了番茄工厂化生产试验工作,借鉴荷兰栽培模式,采取了环境控制、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隔离防控等关键技术,每平方米产量达到30.5公斤。
(五)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
在顺义康鑫源等8个蔬菜标准园和10个市级集约化育苗场,示范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2011年度培育壮苗860万株,壮苗率达91.7%,比平均水平高5.1%。
2012年在小汤山特菜基地建成了集播种催芽车间、养护车间、观光展示走廊为一体的工厂化洁净智能育苗车间,播种速度达到500盘/小时,工作效率提高了50倍,2013年春季培育壮苗400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