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四化同步”勾画襄阳新格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13  浏览次数:81070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21~23日在湖北省考察时强调: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总书记的话语,鼓舞鞭策着荆楚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21~23日在湖北省考察时强调:“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总书记的话语,鼓舞鞭策着荆楚大地的干部群众。

    楚之襄阳,物华天宝。历史走到今天,古文明与新生活交织,老工业基地与传统农业大市并行,发达城市与落后农区共存。襄阳市未来发展,面临、资源、产业的优化整合,也面临城乡经济与社会的统筹布局,路怎么走?

    夏秋时节,田里的稻谷正茁壮成长。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履新三个多月来,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调研座谈上。之前基层工作的丰富经验,让他很快熟悉情况、理清思路、进入角色。王君正认为,襄阳市的未来发展路径已经清晰,已有的成功模式需要总结推广,关键在于推进“四化同步”,加快城乡互融,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创新发展。

    王君正所指的“成功模式”,主要包括以农民向社区集中、向适度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信息化深度融合(“三集中、一融合”)为主要做法的“双沟模式”,以资产股份化、产城一体化、管理社区化(“三化”)为核心内涵的“尹集模式”,以身份转换、收入来源转换、产业转换(“三转换”)为主要特点的“魏庄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

    躬耕于古襄阳的诸葛亮,一出《隆中对》为刘备勾画出“三分天下”大局;如今的襄阳人,正用“四化同步”的理念与实践,勾画城乡一体化的襄阳新格局。

    新型农村社区——
    “四化同步”的突破口

    农民“安居”才能“乐业”。襄阳市市长别必雄认为,新农村建设不是一哄而起赶农民上楼,也不能一概排斥农民向社区集中。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提供急需的资源,二是有利于实现流转与集中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步伐,三是有利于信息化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普及,四是有利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所以说这是“四化同步”的突破口。

    襄州区以双沟镇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坚持“区域相近、适度集聚、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采取集并、改建、整治等方式,实施“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改造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分类指导,科学合理确定新村落(社区)位置布点、集并规模和生产半径,将示范区26个行政村重新规划建设成11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区内大的行政村可腾地800亩。

    按照规划,对吴河村、龚咀村采取搬迁集并的方式,建成容纳1186户的新社区——池阳新村,这是一项需投入资金3.13亿元大工程。通过指标奖励、出让收益返还、社区内开发房产和出租商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农民部分出资等多元筹措,资金全部到位。去年6月开建的新居主体工程现已完工,农民陆续入住。

    池阳新村社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实现了基础设施配套、文化配套、教育配套、医疗配套、产业配套、管理配套、服务配套的“七配套”。723户农民按照低于成本价的900元/平方米购买新房,扣除原房产评估均价600元/平方米之后,每户仅需出资4万元。

    实践证明,农民群众是新社区建设的根本力量和真正主人。过去以自然村落为主体、相对分散的生活居住方式,明显不利于现代化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进村入户;同时农民群众扩大居住面积、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冲动持续高涨。如果仍在一家一户原有的宅基地上发展,建房占地的雪球只会越滚越大,而新生活对于农民来说,仍将是水月镜花。

    襄城区尹集乡按照“城乡一体、整镇推进,产业为基、民生为本,新型社区、田园新城”的总体思路,坚持利用、产业布局、城乡建设“三规合一”,对49.72平方公里的进行整体规划,以尹集乡“镇级市”为主体,统筹白云人家、凤凰家园、人旺湖畔、青龙碧湾、姚庵新村等五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7个村、35个小组、143个自然村、3678户山岗山湾人家,全部集并到“一主五新”,形成“五星捧月”发展态势。这个规划的实施,能够增加可利用5000亩。

    记者看到,首批504户已入住“白云人家”社区。青龙村农民杨兴才说:“全家6口人,20亩地全部流转给开发商经营,年收取租金1.7万元,超过了过去自己耕种的纯收入;4个劳动力每人每年的务工收入近2万元。更幸福的是,住进了新型社区、田园新城,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襄阳市对全市2389个行政村进行全域规划、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通过搬迁边远村、拆并小散村、扩张中心村、新建镇郊村、保留特色村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襄阳市副市长郭忠说,农村新社区建设既是“四化同步”的基础工程,又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新型工业化——
    “四化同步”的动力和引擎

    实现“四化同步”,离不开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还是要靠实力说话。襄阳市突出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和引擎作用,以产业基础明晰产业方向,以产业特色构建产业体系,以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集聚,为“四化同步”、“四化整体提升”增添强劲动力。

    几大“成功模式”的示范效应,表面看起来是腾地搬迁、集中居住,其实在打造创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融入了丰富内涵:“双沟模式”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打造农产品加工园板块,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转化,还重点支持一批优质环保、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尹集模式”加快建设人才创新创业高地、产业人才集聚高地和人才服务高地,打造教育装备新城、奥瑞那国际光电子创新园。

    魏庄社区隶属于襄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刘集街道办事处,912户、2286口人,五年前还是一个远离城镇、贫瘠的穷困村,村集体负债160万元。2008年,湖北深圳工业园落户襄阳,魏庄正好是工业园的核心区域,1.2万多亩全部被征用。农田和农业没有了、农舍和村庄没有了、农民的传统收入和保障也没有了,成为名副其实的园中村、空壳村。

    为了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和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增强集体经济实力,魏庄社区谋划产业转型升级文章,当年注册成立众鑫实业公司,承接园区内的土方平整工程,掘到第一桶金;后来又争取到了风险少、保值率高且具有较大增值空间的工业地产、商业门面、小区车库三大项目;目前产业覆盖包括钢构厂房、多层厂房、酒店、蓝领公寓在内的工业地产项目,集体资产达到3.2亿元。园区内已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新能源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中小企业孵化器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魏庄社区每人每年可分红近万元,居民年均纯收入2012年达1.3万元,40%的家庭购买了家用轿车。

    襄阳市所属各县市按照“引进一个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社区、转移一批农民”思路,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主导产业培育力度,以产业发展支撑新社区建设、带动人口集聚、承载居民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形成充分就业拿薪金、流转得租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盘活房产收年金的增收格局。

    枣阳市引进倪氏国际玫瑰公司投资50亿元,综合开发集研发、种植、生产、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玫瑰产业,同时规划兴建玫瑰社区,承接环城侯井等6个村6300农户集中居住。项目全面建成后常年务工总需求2万个,可吸纳6个村1.2万个劳动力就近就业,通过就业务工、流转、股份分红、出租房产等渠道,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将实现翻番,达到2万元以上。

    襄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兆民说,襄阳作为“汽车(配件)城”、“纺织城”的传统工业优势,依然不能丢弃;同时要抓住新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两大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资源丰富、适应性广、辐射力强等优势,把“农工商”三个产业串联起来,可以在“四化同步”进程中发挥纽带功能。

    襄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继2011年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以后,2012年又跃居全市六大支柱产业之首,达到1391亿元。在各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强势带动下,襄阳市有100多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务工,其中就近就地就业务工人数接近50%。

    新型城镇化——
    “四化同步”的载体和支撑

    加快城镇化步伐,不仅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而且切切实实是亿万农民的梦想。即便在襄阳市的一些边远乡镇,也有不少农民自发地在城镇买房、在靠近公路边建房,目的就是“图个生活方便”。

    从政府设计、推动城镇化的构想中,当然不能简简单单就是“图个方便”。没有产业依托的城镇是一座空城,没有公共服务的城镇是一盘散沙。真正的城镇化,是具备多种功能的载体。

    襄阳市委、市政府特别强调“产城一体化、服务社区化”的建城理念,提出构建以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特色镇、新型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都市襄阳城镇体系。目前已经启动了东津新区和9个县(市)区的新城新区建设,积极推动老河口市与谷城县组群城镇建设,在城乡结合部和区域结合部建设一批镇级市。

    南漳县武安镇,因秦朝大将“武安侯”白起而得名,曾与老河口、樊城并称“鄂西北三大重镇”,全国苎麻产业之乡。辖区面积398平方公里,11.7万人,其中镇区4万人。在镇长李光斌看来,彻底改变全镇面貌,一靠抓经济发展,二靠抓城镇化建设。他心中装着一个梦想,力争早日列入襄阳市小城市建设试点镇,第一批公布的12个试点镇中,没有武安;所以他要向目标冲刺,因为武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枣阳市七方镇,同样是拥有9万农业人口、25万亩耕地面积的大镇,镇长黄琦的调子相对低一些。因为七方镇没有越境河流,被喻为鄂西北岗地上的“旱包子”,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较差,城镇化的步子不能走得过快,要循序渐进。黄琦也认为,这里人口、分散,如果能加快城镇化,仅仅从农业生产上考量,有利于耕地集中连片耕作,有利于保土保水,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

    尹集、双沟、魏庄作为示范区,步子迈得很快,已接近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精致优美的现代城镇,致力于构筑“四化同步”的坚实平台。

    “尹集模式”探索建立了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全面启动“村改社”工程,推进农村管理“职能分离”改革,即将尹集原有行政村的7个委员会改为5个社区管理委员会(含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实行居委会党总支领导下的两块牌子、两套班子运作。其中,社区股份合作社专事农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社区管理委员会专事社会事务管理。这一做法,实现了农村经济和行政管理相分离,促进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的过渡转型。

    “魏庄模式”以实施“安居、乐业、社保”三项工程为重点,着力构建社会保障、惠民服务体系、便民服务体系、社区安民体系,确保进城农民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真正“进得来、稳得住、留得下”。

    郭忠说,襄阳市上上下下十分清醒,城镇化没有统一的起跑线,也没有统一模式,只能是渐进式的探索。

    农业现代化——
    “四化同步”的基础和保障

    襄阳人的寻常日子,从早餐一碗牛杂面、一杯米酒开始,庄稼人干起活来尤其带劲。

    拥有591万人口的襄阳市,去年粮食总产突破百亿斤大关,位居国务院表彰的“粮食大市”之列。“襄阳大粮仓”名副其实,占湖北省粮食产量的1/5、全国的近1%;襄阳市还是湖北省第一畜牧大市、第二农产品加工大市。“汉江水,襄阳粮”走出湖北、走向全国。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后,常回老家枣阳,探访故友,大宴乡邻,传说是历史上最为恋家的皇帝。他曾对左右说,家乡的饭最香,家乡的水最甜。

    种田人品味庄稼的味道,不同于皇上,不仅好吃还要能多挣钱,还希望减轻劳作之苦。在“四化同步”方略之中,农业现代化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

    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调研报告分析,襄阳市坚持创新理念和高标准提升农业,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工作侧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促进规模经营,二是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三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王兆民认为,现代农业是融合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机械化装备、科技化支撑、社会化服务等要素为一体的产业形态。在襄阳这样的传统农区,既要各个突破,又要整体提升,急不得也等不来,靠积极推进,靠实干。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襄阳农村流转有六种基本模式,包括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合作带动型、社会资本带动型、种养能手带动型。经营机制创新型。全市9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流转服务中心,对流转进行引导扶持、监督管理、协调服务。到目前,全市已发展家庭农场79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区3650家,流转面积达到110万亩。经流转集中的,多数由种植大户经营、用于粮食生产。

    襄阳市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扶持多形式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拥有大型拖拉机2.82万台,联合收割机1.52万台,水稻插秧机4300多台;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2%,其中小麦机械化生产普及率已接近90%。农业部组织的“小麦跨区机收”活动,有两次在襄阳市开镰,襄阳农机在襄阳盆地大显身手,也服务全国各地。

    襄州区政协副主席蒙世远,亲身参与了襄州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开发建设,对“双沟模式”在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现代农业中的创新实践极其推崇。从迁村腾地、利用抛荒边角田、扩大耕地面积,到整理、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到流转、规模经营、扶持经营大户,再到农业高科技园区、工厂化经营、加工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整体素质提升。

    蒙世远说,把最平坦、最肥沃的连成片,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片和粮食高产示范片;把农村新社区、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优势共同作用于现代农业,这就是推进“四化同步”。

    农村信息化——
    “四化同步”的平台和手段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讲究速度与效率。传统农村社区“喊破嗓子、跑破鞋子”那一套模式早已不行了,尽管“鼠标一点、不再卖难”也早已不是新闻,但是城乡之间的数字化、信息化鸿沟依然巨大。

    怎样加快农村的信息化步伐?襄阳市农委主任李光河告诉记者,简单地说分三步走:第一,提高农户宽带覆盖率,向农村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第二,提高农民群众的信息化能力,包括知识、文化、技能、操作能力;第三,提高农村各项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襄阳市各级干部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一种本能反应:谈“四化”必接“同步”,出于发展现实的要求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对于突破农村信息化发展瓶颈,可以说具有极大“推动效应”乃至“捆绑效应”。

    还拿“双沟模式”做例子:

    第一,通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居民档案数字化、社区办公信息化,社区党委、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实行一体、信息化办公,新型农村社区从传统的办公方式,逐渐转变为以网络信息为主导的信息化社区。通过逐步构建社区小型服务器、社区博客发布、社区网站建设等,社区居民与城里人一样,真正融入了现代社会。

    第二,加强“1+9”模式的智能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1”是在农业示范园区的院士工作站,建立一个200平方米的智慧农业展示平台,汇集全国农业领域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实验室和专家团队,采用合宜的知识表示现代农业技术和推理策略,运用多媒体技术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实现现代农业智能决策,远程在线指导等功能;“9”是建立9个智能农业试点项目,包括正大智能养猪、农家富智能大棚、农家富智能测土配方施肥、农家富智能水产养殖、双丰收智能农机管理、万宝智能粮油仓储、乾兴智能蔬菜生产、周垱村智能水稻生产、智能畜产品商务交易等,信息化已经融合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智能系统、精准农业、农业定量遥感和数字农业测控技术农业项目中广泛应用。

    社区和园区,是工业的载体、项目的平台、新生活的家园,也是信息化的依托。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四化同步”的平台和有效手段。信息化从典型示范到普及推广,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记者感言: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农村改革任重道远,推进“四化同步”可以视为统筹农村发展的一个“总纲”。“四化同步”有利于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矛盾,是一个协同推进的整体系统。工业化是动力和引擎、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和保障、城镇化是载体和支撑、信息化是平台和手段,四者有机联系、相辅相成。

    襄阳市“四化同步”的积极探索,坚持融入了一些可贵的理念,这包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探索各具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产业为基,着力加快产业转型与提档升级;坚持以管理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着力盘活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坚持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城乡互融;坚持机制创新、系统推进,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同步的问题;等等。

    襄阳市“四化同步”的创新实践,已经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包括:创新资金筹措机制,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创新利用机制,破解“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创新就业增收机制,破解“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创新服务管理机制,破解“社区如何管”的问题;创新公共产品提供方式,破解“社区的事谁来办”的问题;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破解“社区怎么建”的问题;等等。

    推进“四化同步”,加快城乡互融,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创新发展,勾画襄阳新格局。正如市委书记王君正所言“未来发展路径已经清晰”。

    一个传统农业大市正在实践探索的“四化同步”之路,是农村经济升级转型、社会进步变迁的希望之路。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四化同步”勾画襄阳新格局”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913/2642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