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后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宿迁路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13  浏览次数:8564
内容摘要:一个幽灵,一个城镇化的幽灵,在中国游荡有人借用《共产党宣言》的语式,形容中国城镇化的风行与影响。 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一篇必须做好的大文章。对于后发地区来说,这篇文章更难做,做好也更有意义。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说。 近日,记者深

    “一个幽灵,一个城镇化的幽灵,在中国游荡……”有人借用《共产党宣言》的语式,形容中国城镇化的风行与影响。

    “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一篇必须做好的大文章。对于后发地区来说,这篇文章更难做,做好也更有意义。”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说。

    近日,记者深入宿迁城乡采访,对这个经济后发快进地区城镇化“路径”的抉择与进程,进行了一番调研和梳理,有了一些更新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从要素逆向流动到要素优化配置

    “三个动力”优化城镇空间新格局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一番话,蓝绍敏记忆深刻:“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过快过慢都不行,重要的是质量。”

    在工业化、城镇化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建市最晚、底子最薄、贫困人口最多的宿迁,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既有速度,更有质量的城镇化新路?

    蓝绍敏和市委一班人认为,首先要明了城镇化主要“化什么”?市内外广泛而深入的调研,让他们认清:城镇化就是要化要素,化利益,化差距。

    成子湖畔的中扬、仓集、屠园三个乡镇,地处偏僻、交通闭塞,长期发展缓慢。2011年8月,蓝绍敏来中扬镇毛集村驻点调研多日,收获匪浅。

    他了解到“发展资金不足”,是该村经济发展绕不开的难题。在更加广泛的调研中,他发现资源、资本、劳力等发展要素,更多地向城市流动,是全市城镇化进程缓慢、经济薄弱村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的宿迁市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素的有序流动与合理配置,便显得尤为重要。

    “城镇化要化要素,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运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让发展的要素,按照一体化融合的要求,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优化配置,缩小差距,实现利益平等和谐发展。”蓝绍敏说。

    市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一轴两副九市和特色镇”的战略举措,更大力度、更为合理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集中力量建强9个小城市,立足特色发展小城镇,高度关注人的城镇化,在新的城镇体系中,突出重点中心镇地位和作用。

    如何实现城乡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代市长王天琦说,以适度的“一轴两副”的中心强化,加快形成分层拉动、梯度带动、互促互动的优化配置新格局,充分挖掘区域自身发展潜力,避免走重城轻乡、先城后乡、先发展再统筹的老路。

    为了强化城市的拉动和辐射能力,眼下,宿迁中心城市163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实施,推动中心城区、洋河新区、泗阳城区三大主体实现全方位、高层次的功能互补、设施互用、产业互动、市场互通、资源互享、要素互流。

    成子湖泗阳片区3个乡镇,交通闭塞、产业薄弱。今年,泗阳县同时开工从县城到成子湖片区的公路和航道建设,项目完工后,到县城的车程由近1小时缩短为15分钟左右,一批产业项目延伸和转移进来,产业梯度带动势头正劲。

    打造出“蓝色经典”名酒的洋河镇,立足中心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充分利用名镇的品牌功能吸纳社会资本,优化资源配置,辐射带动仓集、屠园、郑楼等周边乡镇发展,引导农民进镇就业、居住、消费、生活,城乡互促互动效果初显。

    “城镇化不单纯是在城镇建几个小区,搞几条街道,而是要让城镇成为功能综合体,让农民跟城里人一样,有上班的地方,有住的地方,有消费的地方。”蓝绍敏说,“九市”的打造,就是要推进“农民身边的城镇化”。

    作为“九市”之一的沭阳县贤官镇,有两千家农户在镇区从事废旧木材回收加工,形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废旧木材回收交易市场,平均日交易额达300万元,带动周边多个乡镇大量农民从事废旧木材回收加工产业。

    “发展要素集聚镇区,承载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贤官镇党委书记陆周介绍说,全镇已有一半人口和近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在镇区,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可供5000个农民进镇安家,苏北乡镇规模最大的商业综合体也已投入使用。

    从资源要素单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流动,到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实现城乡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宿迁的探索和实践,带来的不仅仅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内涵的明晰和丰富,城镇化质量的注重和提高。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发展

    “四笔大账”解出统筹城乡发展新难题

    经济后发地区的城镇化,怎样才能避免患上城市病,遏制城镇蔓延和“摊大饼式扩张”?怎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过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脱节、低水平重复建设、群众利益受损、生态环境破坏等弊病?    

    “宿迁是江苏后发快进的新兴城市,如何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讲三句话:立足统筹发展,注重顶层设计;立足瓶颈化解,注重制度创新;立足民生幸福,注重机制创新。”蓝绍敏回答记者说。

    这三句话的一个注释是,从对等资源过度依赖的“要素驱动”,走向制度和机制“创新驱动”的新天地。他们针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逐年上升的实际,在全省首推“地票”交易制度,解决和资本的瓶颈约束,促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宿城区“城乡统筹管理创新试验区”,涉及的仓集、中扬、屠园3个乡镇,一般预算收入分列全市乡镇(街道)的最后,被称为“穷三角”。被确立为试验区后,“地票”交易制度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和资本的瓶颈约束。

    中扬镇拥有农村居民12731户,居民总用地13255亩,户均占地1.04亩。通过整理和“地票”交易,腾出建设用地指标3000亩,将在“交易”中筹集6亿多元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

    在宿城区屠园乡古山河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记者见到可容纳2098户的74栋居民住宅楼大部分已经封顶。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上,宿迁采取的是“先安置后拆迁”。安置小区的启动资金,一部分就来自于“地票”交易。

    古山河以东地区,通过整理,规划新建了1.5万亩的种源农业基地、5000亩的设施农业生产区、两万亩的生态优质稻米基地和两个5万头养殖规模的生猪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经济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的同时,腾出“地票”资源。

    去年2月,宿迁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使用办法,尝试把计划指标的行政指令性安排改为在政府主导下市场化配置,将各类指标在市域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探索建立了“地票”交易制度。

    市委常委、秘书长田洪介绍说,通过“地票”交易,由市辖各区根据市场来决定自身的用地计划、需求数量和使用方向,逐步形成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创新机制以及规范农村整治的联动机制。

    试验区规划涉及3个乡镇的37个村(居),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约180万平方米住房,安置1.8万农户。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的5个安置点项目已经正式开工。通过“地票”交易,宿迁市区两级累计为试验区安置房建设投入5.1亿元。

    “在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绝不能简单满足于、项目、人口‘三个集中’,更不能单纯追求建设用地的节约和城乡的置换,一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确保农民群众利益最大化。”蓝绍敏说。

    在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算好节约、农民增收、集体积累和资金平衡“四笔账”,是宿迁的一大创造、一个创新。

    算好节约账。粮食大县沭阳183万人口,耕地保护率近90%。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用地非常紧张。该县采取“用好现有的、盘活闲置的、清理未用的、开发后备的”办法,插漏补缺、盘活存量、整理庄台、拆旧盖新,解决用地难题。

    农民增收账。试验区3乡镇过去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接近空白。集中居住后,除流转租金收入外,新增耕地年可带来流转效益2600万元左右,人均年增收210元;安置小区房屋“两证”齐全,农民可以申请房屋产权质押贷款。

    集体积累账。泗洪县石集乡7万亩耕地流转集中后,全部用来种植优质稻麦。通过多种途径,增强集体积累后,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全乡建成集晾晒、仓储、烘干、加工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平台5个,创出了3个大米品牌。

    资金平衡账。试验区的古山河小区,24.2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投入3.06亿元,拆迁等支出共投入5.41亿元;1395亩指标通过“地票”交易获得资金2.51亿元,安置房和部分门面房出售资金2.86亿元,共收入5.37亿元。收支基本平衡。

    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不仅较好地破解了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难题,更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进镇、进城后的收入问题。2012年,试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70元,增幅达15.6%,高于全区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

    从“地”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

    “三个同步”走出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早在1847年,恩格斯就提出了“城乡融合”的奋斗目标。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道:“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通过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避免‘地’的城镇化偏向,走向‘人’的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方向。”蓝绍敏介绍说,宿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算好“四笔账”的同时,力求推动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三个同步”转变和发展。

    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让农民“进不了镇、离不了地、富不了家”。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根据农民意愿和发展实际,实行“三集中”以后,农民进镇当工人、靠地变股民,全家有活干。

    “不分男女老少,不问文化高低,不出村口上班,不管风雨赚钱。”说这段顺口溜的宿豫区蔡集镇张油坊村支书刘宝华介绍说,村里中老年农民给创业企业做加工,工资性收入占了70%。还吸引了周边邻近村组500多人来做加工活计。

    该村在保留人均三分口粮田的基础上,把剩下的1800多亩全部流转,共成立16个种、养、加专业合作社,农民全部实行家门口就业。2011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多元。

    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2012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34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2.3%;高效渔业面积达100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70.6%,农民人均纯收入9495元,增长13.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过去,农民分散居住,人畜禽混居,即使集中居住,也是以村为单位的集中,一定程度上造成村庄环境的脏乱差和浪费,不利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根本改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循序渐变。

    泗洪县石集乡农民按照靠近镇区、靠近工业集中区、靠近主干道选择集中居住点,全乡7000户农户,除1000户已进县城买房外,剩余农户大都集中安置到镇区,绿化、硬化、亮化配套到位,超市、医务室、健身房等服务设施齐全。

    记者踏进汴水新村安置小区,家住10栋5楼502室的陈爱红告诉记者,现在她们跟城里人一样,每天晚饭后都要到街上走走,到小区超市逛逛,还常到小区广场上去跳跳舞。

    农民进城进镇,社会管理方式也顺应改变。现在一个社区容纳1000~2000户,是原来一个自然村庄容量的10倍以上,人口密度增大,服务对象集中,有利于规范、有序、高效地推动社区管理,做好群众工作。

    试验区农民安置小区普遍设置社区党委(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单元党小组等党组织,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居民自治;构建“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等社区服务体系。

    仓集镇镇区文化广场每晚有近300名群众自发开展广场舞等娱乐活动。群众反映:不打牌不赌博,健身好快乐。仓集居委会桃园组邓纯凯还高兴地编了个顺口溜儿:“集中居住好,蚊虫不叮咬,儿媳不难找,儿孙上学不用跑……”

    走进泗洪县梅花镇赵庄集中居住区,但见一幢幢两层小楼,单门独院,马头墙,小青瓦;弯曲的小河,盘绕穿村。站立河边,看鸟,观荷,赏鱼……这里的农民也编了个顺口溜儿:“乡下城里人,个个快活人;城里下乡人,羡煞乡下人!”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方式的改变,让不少“乡下城里人”凭借家门口的“蓝天碧水”,坐赚“城里下乡人”的钱。2012年宿迁市包括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在内的旅游业收入达67.52亿元,增长49.7%;今年上半年已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1.5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古宿佳丽地,以原带江介;东风来几时,春色香如尽。”明人何九州所吟咏的宿迁故地,曾被六下江南五次驻跸的乾隆赞叹为“第一江山春好处”。那被吟咏和赞叹的,更多的是自然的优美与地理的优越。

    如今的宿迁,当你足及城乡深处,你也许不仅会被其自然生态的优美所打动,更会为江苏这个最年轻、发展也最快的城市创新发展的巨变所吸引,对这个后发快进地区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或许也会有不少新的触动和感悟。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后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宿迁路径』”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913/2641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