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北京:玉米是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09  浏览次数:8880
内容摘要:北京:玉米是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农业资讯, 深圳蔬菜综合均价四周持续上涨

  玉米是北京市种植业第一大作物,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均居粮食作物首位,是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1982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295.2万亩,平均亩产299.8公斤。到2012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降为198万亩,平均亩产为422.1公斤(见表),单产比1982年增长40.8%。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建站30年来,京郊玉米生产经历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种植业结构调整单产波动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在此期间经过农业机械化与农艺技术的融合,耕作制度的改革及新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经市场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使北京市玉米生产走上了高产、专用、生态和产业化经营之路,总产稳定在一定水平,品质明显提升,为农民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阶段,主攻单产增加总产(1983年~1998年)

  自1983年恢复建站至1998年为京郊玉米生产快速发展的15年,攻单产、增总产是该阶段京郊农业技术工作的主题。农技人员在革新耕作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示范推广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为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快速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本阶段京郊玉米每年平均播种面积321.3万亩,单产年平均达到377.3公斤,比1982年增25.9%,最高的1994年亩产达到480公斤,创京郊玉米单产历史最高水平。

  (一)改革种植方式,推广机械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农技人员依托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推广早熟优良玉米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因地制宜改革传统种植制度,将京郊平原地区小麦、玉米两茬套种改为机械化两茬平播。到1990年,京郊平原区基本普及了两茬平播方式,实现了小麦和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化生产与栽培技术的结合,使京郊有限的热量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利用,玉米单产、总产和农田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二)推广紧凑型品种,建设吨粮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京郊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主要是平展型叶片品种,如“京杂6”等。1988年开始品种更新换代,株型从平展型改为紧凑型。后者因植株紧凑耐密性提升,抗倒能力增强,特别是其光合效率显著提高,显现较强增产潜力。推广品种以“掖单”号系列为主,穗数由每亩3000穗增加到4000穗,促进了玉米单产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京郊晚播小麦增产技术研究成功,为“小麦——玉米”两茬平播亩产吨粮技术的开发应用创造了条件,上世纪90年代初,京郊出现了一批吨粮村。1994年全市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80.0公斤,比1987年提高了41%。

  (三)推广高产综合栽培技术,促进平衡增产

  为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玉米单产,促进中低产田增产,在1988年~1998年期间,推广站先后主持了“京郊干旱冷凉山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示范”“山区玉米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和“百万亩粮田科技推广示范工程”等科技项目,重点开发和示范推广了地膜覆盖、长效肥一次底施和山区秸秆覆盖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有效解决了北部山区低温干旱、生长后期追肥难、偏远山区技术不配套等生产技术问题。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阶段,实施优质专用产业化(1999年~2003年)

  1998年,新一届政府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面积逐渐减少,畜牧业等得到迅速发展。玉米面积1999年开始缩减,至2003年降至112.8万亩。为适应畜牧业发展和市场的变化需求,推广站与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联合,积极研发优质专用玉米生产技术,调整玉米产品方向,以优质专用和增效为目标,先后主持实施了“北京地区优质饲用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科技项目,引领京郊玉米生产走上了优质化、专用化、产业化轨道。

  (一)发展优质籽粒玉米,提高饲料原料品质

  通过引进筛选适宜京郊种植的不同类型优质饲料玉米品种,创建与改进适宜种植模式,研发配套栽培技术,建立了优质饲料玉米高产高效配套技术体系,2005年制定并发布了《饲料用籽粒玉米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2001年~2005年累计推广优质饲料玉米777.8万亩,京郊优质饲料玉米生产面积达到97.7%;生产的商品饲用玉米品质分别达到饲料用玉米国家一级或二级标准,优质饲料玉米比普通玉米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生产基地农田经济效益提高17.6%。

  (二)发展特色鲜食玉米,改善市民膳食结构

  为满足首都市场对鲜食玉米的旺盛需求,推广站广泛引进优质高产甜、糯鲜食玉米特色品种,经过生态适应性鉴定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在京郊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为北京市鲜食玉米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自2001年起,全市鲜食玉米种植规模连年增长,鲜食玉米总生产面积从不足2万亩逐步稳定发展。亩经济效益达到普通玉米的2倍~3倍,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专用青贮玉米,促进畜牧业发展

  随着草食性家畜的发展,对青贮玉米需求量逐年递增。由于青贮饲料需求量大、水分含量高,不易长距离运输,不能依靠外埠供应,必须在本市就地解决。为配合30万亩青贮玉米生产基地建设,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进行配套技术研究,于2005年制定并发布了《夏播青贮玉米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为保障首都青贮饲料充足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开发高产生态特色技术(2004年~现在)

  2004年,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和各项粮补惠农政策的实施及消费结构的调整,京郊玉米生产进入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推广站与有关单位合作实施了“玉米雨养旱作节水技术示范工程”、“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玉米高产创建及标准化粮田示范工程”、“环境友好型粮食高产创建技术研究与示范”及“冬季设施鲜食玉米生产模式试验示范”等科技项目,引进筛选新品种和研发集成新技术,进行规模示范。2004年~2012年期间,北京市玉米平均年种植面积恢复到201.2万亩,最高的2009年达到226.1万亩;9年总计生产玉米近70亿公斤,总经济效益超100亿元。

  (一)开发雨养节水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北京地区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的现实问题,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为核心,通过攻克多项玉米旱作技术难点,并与先进抗旱节水技术组装配套,形成了玉米旱作节水综合配套技术体系,解决了“一次播种保全苗”、“规避卡脖旱”和“适期追肥与降雨衔接”三大技术难题,建立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形成操作规范,实现了京郊玉米生产由灌溉种植向雨养旱作的转变,取得节水和增效益的双赢目标。2007年~2009年3年累计推广548.0万亩,其中2009年推广221.6万亩,占全市玉米播种面积的98%;总节水1.72亿立方米,总增产43904.5万公斤,总增收5.75亿元。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动农田生态建设

  传统春玉米田冬春裸露休闲,沙尘成为首都大气污染源之一。为治理冬春季节裸露农田,通过农机、农艺协作攻关,解决了秸秆覆盖、专用农机具、杂草病虫防控及施肥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京郊春玉米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体系。经过几年努力,2007年推广应用面积达89.98万亩,占当年春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9.51%,目前已全面普及应用。监测数据表明:比秋翻地块田间扬尘减少55%,亩均节支增收25.51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良好。

  (三)实施高产创建工程,促进玉米稳产高产

  根据高产创建实施目标和玉米生产上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推广站确定了以增密为核心的六项关键技术,在示范区强化推广应用。2008年~2012年共建立高产示范区73.59万亩,平均单产达到703.02公斤。示范区带动了全市玉米增产。同时开展超高产攻关,2008年,延庆县大榆树镇陈家营村王来牛户建立的10亩高产田,经中央和本市专家实地测产,亩产量达到1117.1公斤,首次突破了北京春玉米亩产1100公斤大关,创造了京郊一茬春玉米亩产历史新纪录;2012年,在大兴区采育镇东潞洲村王庆河户建立的130亩夏玉米高产田,测产达到亩产814.3公斤,创造了北纬40度京郊夏玉米亩产突破800公斤大关的历史新纪录。

  (四)研究设施鲜食玉米技术,探讨反季节市场供应

  为在鲜食玉米产销淡季给首都市场批量生产鲜嫩美味的优质产品,2009年,推广站启动了《冬季设施鲜食玉米生产模式试验示范》项目,经过3年努力,研发出一套针对加温温室鲜食玉米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日光温室鲜食玉米生产可以按预定时期采收供应市场,鲜食玉米亩商品穗产量3000穗~3500穗,冬春季节亩纯收益可达到5000多元。举办了鲜食玉米采摘节,为设施农业高效多元化生产提供了新选择。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北京:玉米是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909/2609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