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23日,对唐利生来说是个令他人生巨变的可怕日子,就在那天,好好的他突然倒下,任他拼命挣扎也无济于事,等他恢复意识时,已是在遂宁二医院的病床上了,他被确诊为脑畸形-半身瘫痪,半年后,花掉家里仅有的1000元存款还欠银行3000元贷款的他出院了,妻子一声不吭离他而去,家里剩下年迈的父亲和一大一小两个平均年龄不到4岁的女儿,身心交瘁的他不知道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精神一度萎靡不振,父亲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养活着一家人,日子就在恍恍惚惚中度过。1999年春节,他的妻子携着外出打工挣来的2100元血汗钱回来了,看着瘦骨嶙峋的家人,忍不住抱着哭成了一团。
春节过后,他说什么也不让妻子出去打工了,他说: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没有文化的妻子扭不过他,只好在家从事着传统的精耕细作来养家糊口,由于身体原因,他完全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活,重担就压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
2003年,眼看着两个孩子陆续到了学龄期,他心急如焚,如何挣钱撑起这个家成了他的头疼事。
他到乡政府咨询致富信息,当时的驻村干部漆建华(现任金龙乡党委书记)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建议他种植经果林,虽然见效相对慢点,但风险小,投入小量的劳力就能收获果实,符合他家的实际情况。他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到处考察品种,并买来相关书籍自学种植技术,读书不多的他还买了本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查字典,通过考察、学习,选地、租地,2004年,他投资6000元,在岳家沟村的马鞍山上建起了自己的水果种植园,占地仅10亩,品种以油桃、五星枇杷、日本莎梨为主。为方便管理,他选择把家建在种植园旁边,这一举动受到了不少村民的白眼,说他一天翻死,一家五口全搬到山上,种点果树就想养活,不饿死算命大。可他坚信自己的想法。
为确保果树年年丰产,他采用逐年递增的方式扩大种植,而果树的嫁接、移栽、浇水、施肥、治虫、修枝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技术,都是他自学加实践而来,妻子是他唯一的助手(技术活他自己动手,担、抬之类的重活就由妻子一个人承担)。“每到冬腊月,果树需要修枝,看着他一瘸一拐地忙活,又只有一只手能用,心里比吃了青柑子还酸,只能自己做快点,尽量让他少做点,可有些技术活,我又做不好”,他的妻子陈云无奈地说。
2006年,他种植的第一批果树开始挂果了,4月,油桃较本地其他品种桃先上市,亩产达到500斤,以2.5元/斤的价格在当地及周边乡镇全数售出,收入达1.2万元;卖完了油桃,又大又甜的枇杷又熟了,以4元/斤的价格全数售出,收入2000元左右;接着又是梨的上市,以4元/斤售出,收入达3000元,甚至供不应求,他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2008年2月,老天像是受尽委屈,哭个不停,眼看油桃快要成熟了,可通往山下的却只有一条烂泥路,又陡又窄,他想:如果降雨持续,运输是个大问题。为保证果实在黄金时间上市,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修路。这条路不须太宽,够他的小三轮车通过就行。他估算了一下,从他家到村公路有100多米的距离,修1.2 米宽的土公路,大概需要5000元,这对欠债多年的他来说并非易事。可修路迫在眉睫,他只好找到村委会想办法。村委会答应协调修路占地问题,并动员村民及他的亲朋好友义务劳动,齐心协力将这条土公路修好。很快,马鞍山下的土公路动工了,开始就他和妻子二人慢慢修着,后来,不少善良的人手持铁铲、锄头等工具加入到他们的队伍,半个月后,这条长107米宽1.2米的土公路修好了,他用成熟的果实去感谢山下曾给予帮助的人。
就在一家人为走上这条新路高兴时,命运又跟他们开起了玩笑:久痛未治理的妻子被成都华西医院查出患了胃窦炎、间质瘤,如果手术,需治疗费5万元左右,而且还不能保证彻底治愈,考虑再三,他们一家决定放弃手术。他觉得很对不起妻子,除了提高生活质量之外,他想不到别的补偿办法。
2009年,他的果园进入丰产期,年销售收入达2万元,他说,种植经果林不仅是他的赚钱方式,更是体现他人生价值的杠杆。多年的摸索让他熟悉了多种经果林的种植技术,而且他自己还在不断革新,他想把自己的种植园打造成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水果销售的种植园,还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四季有果”种植园。2010年,他又引进了砂田橘、柚子、无籽西瓜、核桃、甜枣等新品种,他的种植园也由起初的10亩发展至30亩。
2011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他决定种植50亩蓬溪仙桃,这虽然不是他自主选择的品种,但是县委发展的特色产业,规模种植见效后不用担心销路,老百姓可以放心种植。他承诺:愿意无偿提供种植技术给群众,并且欢迎大家到他的种植园现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