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南京市创建国家生态市10年巨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06  浏览次数:8571
内容摘要:南京市创建国家生态市10年巨变,农业资讯, 深圳蔬菜综合均价四周持续上涨

  走进江苏省南京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绿”,南京市的绿色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名片,爱绿、护绿更是南京市民坚守的信念。

  长期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市民百姓幸福家园。南京市的10年生态市创建之路,也是10年环境惠民之路。

  如今,一条条生态绿道、河流遍布南京市城乡,中山陵、明城墙、栖霞山等一处处生态景观熠熠生光,新兴产业、低碳节能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市创建加速了南京市宜居城市的建设进程,也助推了南京市民诗意栖居生活梦想的实现。

  统筹谋划唱好“生态为基”重头戏

  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为基”的发展战略,提出建成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充分彰显绿色、宜居特色的目标,并为此统筹谋划,科学规划指导,全民动员共同参与。生态南京,伴着浓浓的绿色向人们走来。

  生态市建设不是朝夕之功,它不仅涉及到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建设,还涉及到发展理念、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些转变不亚于一场社会变革。10年创建,南京市着重建立并完善规划、法律、政策、投入和考核等五大体系,为生态市建设保驾护航。

  10年来,南京市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创建,将生态建设理念和内容渗透至各主要规划之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体系。《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全市“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都将生态环境建设内容作为重点突出,将其设定为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围绕生态市建设,南京市先后编制出台了《南京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南京郊野公园选址规划》以及《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众多专项规划,全方位实施生态建设。

  10年来,南京市坚持法规支撑保障创建,在生态建设方面相继颁布施行10部地方性法规和4部政府规章,涵盖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历史文化保护、绿地系统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建设各方面工作。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南京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南京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着力解决重点民生环境问题。

  10年来,南京市坚持政策措施配套完善,共出台了近10个生态建设指导性文件,不断丰富和深化生态市建设内涵。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形成了绿色都市建设“1+2+10”政策体系和控煤降耗“1+2”政策体系,对南京市生态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近阶段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及重点措施等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10年来,南京市坚持资金投入专项支持,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环保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3.5%以上。2004~2012年,全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入持续增长,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保持在12%以上增速的情况下,环保投入平均增幅达21.2%。2012年,生态建设与环保投入达到260亿元,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从起步时的每年3000万元,提升至4500万元,实现了环保直接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推进。

  10年来,南京市坚持严格考核评价到位,将环境保护考核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体系,成为评价政绩时优先考核的指标之一。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标中,生态环保类指标占比43%。在“十二五”期间,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考评体系中,空气、水环境质量、污染减排等均为刚性指标,所占比重达到22%,生态保护指标已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点内容。

  山水城林“绿城”框架一笔挥就

  10年间,南京市重点推进了玄武湖——紫金山中央公园、明外郭——秦淮新河等四大百里风光带、栖霞山等五大郊野公园、100个城市小游园、美丽乡村五大片区等特色工程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耕之田、可兴之业、可居之所,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10年间,南京市从生态资源保护、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历史遗存修缮等方面入手,在保护并延续古都景观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做强城市生态品牌,让古城增添生态城市新风采,彰显绿色南京市的新魅力。

  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依托“绿色南京”工程,南京市构筑起覆盖全市的生态框架,重点突出“显山、露水、见城、滨江”的城市生态环境特色,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5%以上,受保护国土面积比例接近23%。同时,南京市坚持环境保护与特色发展相统一、生态品质与城市功能相统一、文化内涵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突出抓好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了秦淮河整治工程、中山陵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明城墙风光带、滨江风光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环境建设工程,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两者互促双赢。

  显山:历时4年、投资超过40亿元的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空前。中山陵景区内1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区的1万多户居民和30余家企业单位顺利搬迁。通过拆迁还绿、退耕还林和荒地补绿,新增绿地7000余亩,山体植树达20万株以上。鸟类由1982年的64种增加至目前的80多种,蝴蝶新增29种,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露水:让秦淮河重现桨声灯影。内秦淮河综合整治历时18年,总投资18亿元,完成了清淤、护砌驳岸、污水截流,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建设,沿岸污染源治理及岸景环境建设等重点工程。外秦淮河综合整治总投资30亿元,拆迁面积约48万平方米,清淤200万立方米,铺设污水截流管道约25公里,截流城市大小排污口共550个,新建、改造污水泵站6座,新增绿地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开通了长江入主城秦淮河的生态引水补水线,使秦淮河水位常年保持生态水位要求。

  生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特征日趋彰显

  南京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适应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产业结构。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淘汰“三高两低”企业、提升传统产业高耗能行业节能水平、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一个绿色低碳发展特征日趋彰显的生态产业体系,已经清晰地展现在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中。

  在生态市创建过程中,南京市大力推行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提档升级传统产业,在江苏省率先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53.4%,特别是环保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全市仅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单位就有400多家。

  在产业布局上遵循最严环保标准,新建制造业内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国内清洁生产一级水平,外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对已有的传统产业进行提档升级。在钢铁、石化、建材、电子等重点行业的350多家企业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将推进清洁生产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几年来对600多家(次)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围绕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钢铁产业新工艺和新产品。对传统产业企业从生产源头到末端实施了全过程绿色升级和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

  借助优势自然生态资源,生态经济红红火火。打造了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江宁春牛首文化旅游节、高淳油菜花节、江心洲葡萄节、固城湖螃蟹节、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等一大批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了溧水傅家边农业生态园、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等生态休闲度假区域。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南京市创建国家生态市10年巨变”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906/2595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