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这几乎是千百年来农业生产的一个普遍定律,风霜雪露、日晒雨淋都可能给守着一亩三分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带来损失。刚刚过去长达2个月的高温干旱,无疑给长兴农业生产带来“摧残”,农林牧渔损失极为严重。但是,在一片“炙烤”中,却有一些种养殖户、基地巧妙地抵御了干旱的侵扰,并在同样缺水、缺电、缺人的条件下,依旧有序地开展着日常生产、管理和经营。他们所依靠的“法宝”便是设施农业。
联动智能大棚:高温天蔬菜上市不停歇
长兴鑫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新318国道沿线、吕山乡吕山村有一个种植设施蔬菜的专业基地。8月27日上午8点左右,趁着前一天刚降过一场雨、当天气温又比较适宜,公司董事长罗亚琴指挥6名员工抓紧时间移栽美国小辣椒幼苗,口中忙不迭地提醒着:“坑要挖得深一点,不然浇上水小苗就要倒了,苗和苗的间距适当大一些,这样方便以后采摘。”
由于前段时间的持续干旱少雨,土壤温度过高,所以本应在7月底就完成的幼苗移栽工作拖了整整一个多月,辣椒苗已从最适合移栽的7公分长度,长到了15公分左右。现在天气情况有所好转,移栽工作便马不停蹄地展开,为了方便今后的生长和管理,这些幼苗必须要“小心翼翼”地种植才行。
对于过去一段时间高温干旱的“烤验”,罗亚琴说,所幸自家基地里有联动智能大棚“帮忙”,给各类蔬菜创造了一个适合生长的空间,才保证了蔬菜的供给。
鑫丰蔬菜基地内的联动智能大棚是罗亚琴花“高价”建造的,3年前每平方米造价就高达180多元,12亩大棚支出了整整150万元。虽然前期的投入大,但是在运作中这些大棚彰显出不凡实力。走进联动大棚,只见里面宽敞而又舒适,大棚顶部设有电动遮荫网,能有效降低棚内温度,比室外低5~6℃左右;大棚四周设有电动纱窗,在保证空气流通的同时,可防止因蛾虫飞入带来的病害;完善的喷滴灌设施,不仅能均匀地给蔬菜瓜果浇水、施肥,更减少了劳动力。
在不少农业基地因为高温干旱导致蔬菜瓜果“干渴”、“烤焦”的时候,鑫丰农业蔬菜瓜果依旧能在适宜的环境里生长,整个基地每天依旧能够保证2~3吨蔬菜供应市场,有效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植物工厂”:颠覆传统农业生产观念
日前,在浙江大学农业科技园,记者见到了一个神奇的“植物工厂”:一棵棵生菜被种植在一层层的铁架上,整个铁架可以通过底部轨道随意“走动”,它们的生长不靠太阳不靠土,由智能化计算机监控温度、湿度,各类颜色的光线取代太阳光促进作物生长。无论外面的自然条件如何,在这幢透明玻璃房内的植物,都不受任何的影响,而且生长速度比自然条件下要快,生长周期短。
工作人员带领记者详细参观了气雾立体栽培模式大棚。记者在现场看到,葡萄、黄秋葵、辣椒等作物,不是被种在泥土里,而是长在呈A字型摆放的塑料板上,或者塑料板制成的圆桶内。它们的生长不需要泥土,喷灌设施向其根部输送营养液,有效解决了土壤栽培中连作障碍和传统无土栽培中根系供氧问题。
“无论外面的气候条件如何,都不影响这些植物的生长。之前的高温,也没有影响产量和品质。”科技园工作人员介绍说,“植物工厂”是浙大科技园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完成了中试,它集组织培养、气雾栽培、立体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为一体,引领农业生产向设施技术化发展。
新型的种植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的一种突破,但现在长兴能够接受这种种植模式的农户并不多。“前期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可能是主要的制约要素。但是随着农业用地的供给减少,自然气候灾害的影响增加,势必倒逼农户采用这种种植模式。”
水禽旱养技术:住空调房的种鸭产蛋率高
每年的7~9月原本是种鸭蛋旺销的时期,但是今年的高温干旱却让长兴的种鸭养殖户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惨淡”景象。高温使种鸭食欲不好、抗病能力减弱,产蛋量锐减,产蛋率只有50%,孵化率更是低至30%。种鸭蛋的价格只有5元/斤,和往年同期20多元/斤的价格相去甚远。
以往隔三差五就要来采购种鸭蛋的客户,这个夏天也不怎么上门了。就在鸭蛋价低质减的同时,养殖户还得每天给每只鸭子供给7毛钱的饲料钱,这是省不下来的成本,因此不少养殖户只能忍痛淘汰掉产蛋率低的老种鸭。
但是这样的景象并没有在画溪街道大土斗村的长兴恒通种鸭养殖场“上演”。来到这个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一只只种鸭在恒温32℃的空调房鸭舍里一摇一摆、嘎嘎直叫。这个占地60亩的专业化养殖场,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实施水禽旱养技术,每栋鸭舍都安装了4台风机,把室内的热气向外排放,墙壁上设置了水帘空调,起到降温调湿的作用,为种鸭的生产、受孕创造了适宜的温度。
“种鸭的产蛋率、孵化率都保证在80%左右,这两个数值虽比去年有所降低,但和其他散养的农户相比已经是很高的了。”养殖场场长濮丰跃说,来自江苏、山东的客户还是会定期来到这里采购种鸭蛋,虽然目前市场价格仍然偏低,但2万只种鸭依旧每天产蛋1000斤左右,在保持养殖场运作之外,还略有进账。现在高温渐渐退去,新的一批5000只种鸭也开始产蛋,价格也已经开始回升,相信市场行情的回暖会给这个基地带来新的机遇。
设施农业:助力长兴农业转型升级
设施农业,就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它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让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发展设施农业一直是长兴在现代农业道路上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由于前期投入较高、技术性高,虽然政府大力推广,普通农户依然不敢轻易尝试。设施农业所占比例依然不高,就拿蔬菜而言,据县农业局的统计,全县共有蔬菜23.6万亩,但大棚设施蔬菜面积仅2.5万亩,占比仅有10.6%左右,绝大部分仍采用的是传统种植方式。
刚刚过去的前所未有的高温干旱,带给我们的是新的思考,更是新的挑战。为了提高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接下来我县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业设施化进程,其中包括深入实施百万亩喷微灌工程,推广应用设施大棚、全自动控温控光控湿等先进设施,加快普及高效能、低成本、易操作的农业设施装备,鼓励和支持发展无土栽培,推进高标准鱼塘、生态温室大棚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山地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设施化水平。
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从希望田野,到现代田野,设施装备必将带领长兴农业完成从量到质的完美蜕变。 “现全县七大特色产业面积共110万亩,但设施农业仅8万亩,力争到2017年设施农业占比提高到10%。”县农办工作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