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村委会 » 合作资讯 » 正文

第三次移民潮潜藏危机:中国财富的又一个巨大黑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28  浏览次数:81364
内容摘要:中国每年有几千万的移民。背后是几千亿的财富流失。第三次移民潮犹如一个巨大的财富黑洞,对中国财富增长乃至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长期而深刻的负面影响。如何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移民问题,这要从中国的各项制度、政策制定、投资环境、教育人文等软环境去做更深刻

  中国每年有几千万的移民。背后是几千亿的财富流失。第三次移民潮犹如一个巨大的财富黑洞,对中国财富增长乃至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长期而深刻的负面影响。如何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移民问题,这要从中国的各项制度、政策制定、投资环境、教育人文等软环境去做更深刻更长远的努力。

  移民背后是海量财富的流失

  近几年,中国第三次移民潮正在迅速膨胀。根据有关数据,中国每年有几千万的人正在办理海外移民。虽然与中国13亿人的人口基数相比,这并不是一个大数目。但是,由于此次移民主体的特殊性,在这几千万人口迁移的背后,更是中国一大笔财富的流失。

  伴随着第三次移民潮,中国财富正在被逐渐吞噬。如果不从源头上迅速遏制,移民潮犹如一个巨大的财富黑洞,将对中国财富增长乃至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长期而深刻的负面影响。

  如何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移民问题,这要从中国的各项制度、政策制定、投资环境、教育人文等软环境去做更深刻更长远的努力。看看中国目前十几亿的农民工进城,就很容易理解中国大量移民的原因及背景。

  农民工为什么要进城务工?一句话,农村差距过大,相比于农村,大城市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用更通俗的话话,城市赚钱比农村容易的多,而且城市各项设施和各个环境指标都比农村好的多,所以说,来城市不仅能赚更多的钱,还能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反观中国的移民潮,其背后其实是同样的道理。中国人移民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与国外相差甚远,尤其是更深制度层面的软环境。相信没有任何人愿意背井离乡,只要中国的诸多软环境都与外国无异,相信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扎根中国。

  第三次移民潮的独特性

  那么,第三次移民潮到底与前两次移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此次移民潮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财富危机?第三次移民潮的根本不同在于:移民主体和移民目的和方式的不同。移民主体主要是大量的富人,尤其是富二代。移民的目的和方式主要以投资移民和教育移民为主。

  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海外移民的第三次浪潮正在迅速膨胀。与第一次的劳工移民潮和第二次的技术移民浪潮截然不同,当前的第三次移民浪潮以投资移民和教育移民为主。大量富人、富二代通过海外投资、海外购房、海外生育、海外就读(中学、大学)等方式持续携带资本流出国境,其中也包含大量携带财产的腐败官员和国企领导的家属。

  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2009年获批的投资移民EB5类签证总数,从2008年的1443人猛增至4218人,其中7成左右主要来自中国。而根据加拿大官方统计:2009年投资移民2000人左右,其中中国大陆名额占了超过半数。

  另外,中国迁往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的富人移民也增长迅速。在看到中国移民对当地的提高投资、人才引进和技术促进、提升消费和就业等积极影响之后,连原本申请移民难度较高的欧洲,也出现了对中国移民政策松动的迹象。比如:因房产价格急剧下跌的西班牙甚至已经在考虑修改移民政策,为买房获得居住权提供便利。很多中国人已经开始关注上述机会。

  事实上,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人口资源陷阱”阶段,中国都错过了通过移民和劳工输出化解国内矛盾的最佳时机。如今中国已经不存在财富增长意义上的总体人口过剩,尤其是东部地区民工荒、全国工资加快上涨的阶段,我们的高端人才、富裕家庭以及腐败官员家属不断携带资本外流。据统计,中国赴美的科学和工程博士毕业生滞留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移民的资本携带率及海外购买豪宅、豪车的比率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移民。

  虽然中国人口巨大,相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几千万移民的比例并不算高,但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中国的财富削弱效应不可低估。如果不从源头解决问题,长此以往,移民浪潮犹如一个财富黑洞,对中国财富增长将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p#副标题#e#

  近年中国移民的主体及特征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中国近些年移民潮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部分。

  一是留学结束后先在国外就业,随后移民的。这一群体的移民虽然不会导致大量的财富外流,但由于都是知识精英,因此损失的是看不见的智力软财富,从长远看,这是最大的损失;

  二是企业家及大中型企业里边的高级管理者和技术精英。这一群体的显著特点是以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为主,而且大部分人在移民之后,仍会在中国继续发展,之所以现在移民主要考虑孩子的教育,未来自身的养老,当然还有对未来中国的忧虑。

  三是演艺界明星。这一群体人数虽少,但拥有的财富却是巨大的,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移民后,绝大多数人的事业还在中国,移民的原因和企业家群体差不多;

  四是腐败官员及其家属。无论从财富角度,还是从其他方面评价,这一群体移民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不同群体移民的原因虽然有差别,但对中国形势的不安全感则是共同的。

  综上所述,与墨西哥等国不同的是,中国移民并不能减少本国的人口压力。墨西哥近千万人现在居住在美国——接近墨西哥人口的10%,不仅总量巨大,且以劳工为主。而中国第三次移民浪潮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真正过剩的劳动人口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移民法的限制事实上无法输出,相反严重稀缺的高科技人才、携带财富的富有阶层却是向上述向发达国家移民的主体。

  遏制移民潮关键在软环境

  根据《民富论》,在经济学中,人被假定为理性经济人。但人其实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动物,出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往往在语言、饮食、文化、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某种共同特征,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省份之间人和人的差异都比较大,更不用说不同国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差异。

  因此,在同样的创业、就业和生活环境下,任何人都不愿意背井离乡,移居国外,这不仅因为人的天然惰性,根本原因就在于本土的群体和文化认同感要显著高于国外任何地区。

  全球化时代,精英们携带巨大财富以移民方式“用脚投票”,除了家庭团聚等因素之外,根本原因在于移民流出国与流入国在制度、环境等软环境方面的巨大差距。

  那些人口流出地区往往是自身制度抑制了经济创造活动,法治化程度比较低,腐败盛行,生活成本较高,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而流入国则恰恰相反,是一些政治色彩淡薄,法治化程度高,政府对经济管制较少,人文环境简单,自然环境优美的国家。

  专家支招:缩小中外差距的几大着力点

  如何才能遏制中国的移民潮?据此,有专家认为:为减少移民对中国经济长期竞争力的削弱,我国应该加快改善国内创业环境、就业环境、生活环境,包括:加快民主与法治建设进程、改善政府服务能力,创造公平的创业环境和就业环境;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高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留住高素质、高资本、追求高生活质量的人才,甚至未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和技术携带者移民中国。

  以上变革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有些是技术层面问题,有些在短期看来可能是认知层面问题或者利益问题,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些变革其实都可以看成技术问题,或者说通过技术层面的战略调整得以实现。为了留住那些对国内软环境失去信心而移走的财富精英、技术精英,我国应该加快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如何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移民问题?据此,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这要从中国的各项制度、政策制定、投资环境、教育人文等软环境去做更深刻更长远的努力。看看中国目前十几亿的农民工进城,就很容易理解中国大量移民的原因及背景。

  农民工为什么要进城务工?一句话,农村差距过大,相比于农村,大城市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用更通俗的话话,城市赚钱比农村容易的多,而且城市各项设施和各个环境指标都比农村好的多,所以说,来城市不仅能赚更多的钱,还能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反观中国的移民潮,其背后其实是同样的道理。中国人移民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与国外相差甚远,尤其是更深制度层面的软环境。相信没有任何人愿意背井离乡,只要中国的诸多软环境都与外国无异,相信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扎根中国。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遏制中国的移民潮,中国应该从中外差距的几个着力点去努力。只有逐步缩小中外差距,才能把更多的财富精英留在国内。只有中国的软环境上去了,才能真正留住中国财富精英的迁移的浮动的心。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第三次移民潮潜藏危机:中国财富的又一个巨大黑洞”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828/2564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