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的20亩玉米地旁,吉林松原的农民曹军从地里抓了一把土说:“这地也‘上岁数’喽,地越来越没劲儿,土越来越硬啦。”统计显示,黑土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平均60到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20到30厘米,而且还在以每年0.3到1厘米的速度流失。如今,有些黑土区域已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
黑土长期超负荷利用,重用轻养,在不断地退化,农民为了增产只好靠加大化肥使用量来弥补地力的下降。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只是在黑土地上出现,在其他地区也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所所长刘宝存说,我国常规农业生产一直以化肥农药的高投入来换取农产品的高产出,粮食总产量中的1/3是化肥的贡献。当前,我国化肥的生产量和施用量分别占世界的20%和30%,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
化肥是能够在短期内增加粮食产量,但其使用量遵循着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在达到最大效用之后,化肥的用量的增加所获得效用的增加要远远小于之前。而且,大量使用化肥会引起土壤氮磷的大量积累,从而引起土壤一系列化学性质恶化、环境功能退化,引发作物养分吸收利用障碍。所以说,化肥的用量要适中,不然会适得其反地损害土地。黑土地退化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有机肥用量减少,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化肥,黑土地越来越板结,退化日益严重。
适当使用化肥数量,通过集约化和科学化耕种让其达到最大效用,这应该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丹麦人的经验值得借鉴,丹麦农业的高产优质,是在严格限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情况下取得的,丹麦政府就制定了相关法律,限制化肥和农药滥用。中国也可以效仿丹麦,通过计算不同土地类型的最佳化肥用量来降低“化肥污染”,同时还能保障粮食增产并保护耕地。
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能调动起来,就能创造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