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势头仍在加速。2011年,贵州茅台投资额为22亿元;2012年,公司投资额攀升至42亿元,同时,2012年年报中,公司董事会明确提出,2013年预计基本建设投资约82.98亿元。三年合计,公司投资将超过140亿元。
这仅是冰山一角。仅一个刚刚启动的中华村项目,贵州茅台的总投资就在200亿元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拟投资126亿元。
“目前在建的仅中华村项目占地就快一万亩了。”在贵州茅台所在的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一名贵州茅台员工兴奋地向《证券市场周刊(微博)》记者介绍。
此时,一场规模浩大的基建工程正在茅台镇全面铺开——为支持贵州茅台扩大产能,当地启动了百亿元的搬迁计划。如今的茅台镇,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醇厚的酒香,而是因一辆接着一辆满载沙石的工程车飞驰而过所扬起的尘埃。
在白酒行业寒冬之际,贵州茅台在政府主导下的百亿大扩张是否值得,对投资者而言是福是祸?
固定资产规模飞奔
2012年10月24日,贵州茅台第二届董事会2012年度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拟投资约63.06亿元建设“茅台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坛厂片区第一批建设工程项目”、“茅台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坛厂园区及茅台厂区道路工程”、“7号地块年产4000吨茅台酒制曲生产房及配套设施技改项目”、“中华片区第一期茅台酒技改工程及配套设施项目”等七个项目。
而在此前的4月24日,公司第二届董事会2012年度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拟投资35.83亿元实施酱香型系列酒制酒技改工程及配套设施项目。只不过,该项目的建设地点位于习水县习酒镇。
63.06亿元的巨额投资公告让市场为之侧目——上市以来,贵州茅台历年的投资很少有超过15亿元的。而这笔投资不但是贵州茅台“十二五”扩张计划的一部分,也拉开了中华村项目建设的序幕,它承载着贵州茅台乃至仁怀市、贵州省再造一个茅台酒厂的梦想。
2011年上半年,贵州省提出,用5-10年时间,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实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总体目标。
随后,贵州省的“十二五”规划和白酒产业大会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白酒产量确保80万千升、力争100万千升,占全国白酒市场份额的10%左右,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等目标。
上述规划落实到仁怀市之后更具体为“十二五”期末,实现全市白酒产量翻两番,白酒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这其中,茅台的地位自然举足轻重。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十二五”期末,茅台集团将实现500亿元产值。
在政府的宏伟愿景下,贵州茅台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产能扩张,而在如火如荼建设的背后,公司资产越来越重。
贵州茅台于2001年8月上市,过去12年间,公司固定资产规模的扩张在白酒行业上市公司中遥遥领先。2001年年末,贵州茅台固定资产原值仅为4.94亿元,到了2012年年末已经猛增至86.5亿元,增长了16.51倍;同期,公司固定资产净值由4.14亿元增至68.07亿元,增长15.44倍。
这一固定资产规模增速在白酒行业上市公司中无人能出其右。
五粮液与贵州茅台同属高端白酒,在后者上市当年年末,五粮液固定资产原值为37.55亿元,相当于贵州茅台的7.6倍;而到了2012年年末,五粮液固定资产原值为117.44亿元,仅相当于贵州茅台的1.38倍。贵州茅台扩张的速度将五粮液远远甩在了身后。
另一家高端白酒上市公司泸州老窖,固定资产规模的增长同样缓慢。至2012年年末,公司固定资产原值只有18.36亿元。
在固定资产大幅扩张的同时,贵州茅台的产量从上市之初的8610吨上升至2012年的4.28万吨,增长近5倍;公司的员工也从上市时的3526人上升至2012年年末的13084人,增加近万人。而据贵州茅台员工介绍,公司现在仍缺生产工人,将继续扩招。
企业业务扩张,要么采取自建模式,要么收购兼并,还有就是寻找企业代工。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白酒企业的核心产品受到生产环境、窖池和人工技术等等因素的影响,高端白酒作为企业的核心产品显然不可能通过代工来生产。而酒企之间涉及核心技术的并购更是寥寥,况且由于贵州茅台在国内白酒行业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品牌影响力,以及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的特点决定了贵州茅台只能通过自建工厂进行扩展。
上市后,贵州茅台先后十次发布了茅台酒扩产公告(系列酒除外),累计耗资113.61亿元,扩张产能2.39万吨,但这仍远远不够。贵州茅台在其2011年度董事会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及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公司将加大投资力度,计划到2015年,茅台酒基酒产量达到4.5万吨,系列产品产量达到6万吨以上。
年报显示,2012年贵州茅台共生产茅台酒及系列产品基酒4.28万吨,同比增长8.33%。距离10万吨的产能规划还剩三年时间,无论公司是否愿意,在省政府的要求下,贵州茅台只能快马加鞭继续大干快上。
与贵州茅台高中低档产品全部自行扩张不同,泸州老窖则选择了低端产品几乎全部代工的模式。泸州老窖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大部分白酒不是自己生产的,而是由其他企业代工生产,这从公司的员工人数变化中可以略见一二。
从2001年至今,泸州老窖的员工总数不断下降,而这其中主要就是因为公司生产工人的减少所致。在各大酒厂都纷纷增员扩张之时,泸州老窖员工规模反而越来越少,同时公司的产能却大幅增长。这就说明公司大幅增长的产量,并不是泸州老窖自己生产的,而大部分是外包生产。
由于泸州老窖未公布历年的生产量,仅以有据可查的最近两年为例,2011年到2012年,泸州老窖产能从15.8万吨猛增至22.1万吨。在此期间公司生产工人反而是减少的,且泸州老窖并未有收购兼并的动作,只能是通过专业化的外包来实现。“必须要走专业化,推动专业化的外包,从而减低公司在人力方面的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风险。”对于代工,泸州老窖总经理张良在2012年股东大会上专门作了说明。
虽然泸州老窖选择了代工扩张模式,但公司的核心产品国窖1573的生产却牢牢控制在自己公司手中。同样作为贵州茅台来讲,上市以来,公司主打产品飞天茅台多数时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公司扩张产能也一直以其为核心。于是,原本轻资产模式运行的贵州茅台一点点地在变重,随着未来扩张的加速,这种局面短时间看有不见止步的可能。
据贵州茅台某不愿透露姓名的技术管理人员介绍:“茅台和其他酒厂不同,别的酒厂可以外购基酒,每年都有很多外地酒企来仁怀市的各个酒厂来采购基酒,然后拿回去再进行勾兑。但是茅台不行,茅台的所有基酒都要自己生产,而且要酿出酱香是很不容易的,即使严格按照工艺步骤进行操作,也有很大的可能酿不出酱香,所以我们需要比最终产品增加量更大的基酒产量。茅台要发展就必须投资扩张,需要更多的车间、酒窖,需要更多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