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月,扬州产的鸡头米(芡实)就要上市。而高邮湖鸡头米称得上名声在外,最远卖到了东南亚。不过,近年来鸡头米这种水生植物大面积扩张,严重影响了高邮湖水质。因此,高宝邵伯湖渔管办(以下简称渔管办)对湖区鸡头米进行试验性清除,今夏清除了1400亩鸡头米。这也引出了鸡头米到底是应清除还是保留的话题。
高邮湖有3万亩鸡头米
高邮湖是扬州鸡头米分布面积最大的水域,渔管办副主任景晓滨介绍,湖区有3万亩左右的鸡头米,“这个面积跟前两年相比少一点,但并没有大面积减少,一部分是野生的,一部分是人为播撒的种子生成的。”
目前,鸡头米主要分布区域在高邮所辖的高邮湖区,“高邮所辖湖区有50万亩,也就是说鸡头米占了6%的面积。整个高邮湖面积是90万亩,这样算下来,鸡头米占了3%多一点。”
景晓滨说,不仅高邮湖在控制鸡头米;就全国而言,所有大型湖泊都是不允许人工种植鸡头米的。
近些年鸡头米人工扩张
早前,高邮湖的鸡头米也都是自然生长的,毕竟它是水生植物,只要有水就能生长,这是正常的,但自然状态下,它本身是有节制的,不会大面积扩张。
近些年来,鸡头米比较紧俏,而且价格也高,因此不少渔民把野生鸡头米收上来后,再撒播到湖区,并加强了水肥、除虫等管理,因此造成了鸡头米大面积扩张。
鸡头米的扩张,对湖区水质和水生生物造成了严重影响。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魏文志说,经调查发现,鸡头米生长早期,在与其他野草一起作用下对湖水产生影响,而在收获前和收获时,鸡头米对湖水和其他水生生物影响加剧,“收获前,有鸡头米的水域,一眼望去全是;收获时,鸡头米的茎叶腐烂,湖水发臭,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在鸡头米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水中氧气含量很少;而在其腐烂时,水中几乎没有氧,水生生物总量不到其他水域的1/10。
在宝应和金湖交界的地方,有人专门在池塘种植鸡头米,“但只能收到鸡头米,鱼虾非常少,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鸡头米对湖区环境是有影响的。”
一亩鸡头米可产7-8斤干仁
渔管办渔政处孙文祥介绍,高邮湖区一亩鸡头米可产干种仁7-8斤,这可以为渔民带来400元左右的收益。
高邮西塔社区渔民有收鸡头米的习惯,渔民张成军介绍,每年农历八月半开始收鸡头米,采收初期,一条船一天最多可以收上万斤新鲜的鸡头米,少的一天也能采收一两千斤。
“新鲜的”米子“(种仁)可以卖十一二块钱一斤,而干”干米子“可以卖到五六十块钱一斤。”张成军说,“一斤新鲜”米子“晒干可以得四两五的”干米子“。”
张成军告诉记者,因为价格高,近些年来在湖中撒播鸡头米的情况确实多了,“我们其实也很矛盾,鸡头米这东西虽然挣钱多,但对环境影响也非常大,有它的地方,基本捕不到鱼虾。”
孙文祥说,高邮湖的鸡头米如今已是名声在外,可以远销到广东、香港、东南亚等地。
张成军说,在采收季节,湖区很多渔民会请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工人来采收,“鸡头米叶子和果实上有刺,很容易刺手,而最会采收的要数安徽的工人。”
记者了解到,鸡头米采收季大约3个月,采收工人可以收入上万元。
今年起“只许采不许种”
景晓滨称,鸡头米的收益确实比较高,从这个角度而言,它有利于渔民增收。但它也确实污染水域,给湖区环境带来严重影响。“我们现在的办法就是控制数量,不让它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在控制的同时,尽可能让这一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从今年起,渔管办对湖区鸡头米已实行“许可制”,“这个许可,是有限制的许可,就是只许采,不许播种。”
为了进一步杜绝人工播撒鸡头米,渔管办规定,有捕捞证的渔民,可以通过申请,在渔管办规定的水域采收鸡头米。“即使渔民偷偷在湖区播种了,但却不一定采收得到,这样他们也就不会轻易去撒播了。”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撒播的强度不如去年。”景晓滨说。
逐步压缩鸡头米总面积
今年夏天,渔管办在高邮湖鸡头米密集分布区采取清除行动,共清除了1400亩。“这是一个试验性的清除行动,目的就是让渔民看清鸡头米对水环境的影响。”
接下来,渔管办还将逐步压缩鸡头米的面积,“对鸡头米的分布区域和分布面积进行规划,采取不许种只许收的措施,减少鸡头米的数量。”
魏文志说,从历史上来看,让鸡头米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不仅不会造成鸡头米种群的灭绝,而且有利于鸡头米种质资源的优胜劣汰。“相反,如果不进行控制,让鸡头米一年一年扩张,到时候湖区到处都是鸡头米,那就会爆发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