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7月,杭城气温节节攀升,游泳馆里游泳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保障游泳者身体健康,杭州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组织各区、县(市)卫生监督机构对全市目前开放的245家游泳场所,进行了全面的卫生监督检查和水质监测。
昨天,各项实验室检测结果新鲜出炉:采集的917份水样中42份不合格,不合格的水样来自杭城19家游泳场所。目前,卫生监督机构已责令经营单位进行整改。
检查涵盖了社会性游泳场所、宾馆饭店内设游泳场所、学校内设游泳场所及体育系统使用的游泳场所。截至7月底,全市共采集游泳池水及浸脚池水样品917份。检测指标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尿素、浑浊度、游离性余氯等。
结果显示,875份水样符合相关国家卫生标准,42份不合格,合格率为95.4%。不合格水样来自杭州江城路游泳馆、杭州绿城会所经营有限公司等19家游泳场所。主要不合格指标分别为余氯、尿素和PH值。
余氯、尿素和PH值,这些指标不合格分别意味着什么?在这样的池水中游泳会有哪些隐患?杭州市卫生监督所环境卫生监督科许益波医生一一进行了解答。
“余氯是指游泳池水经过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池水中所余留的有效氯。游泳池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余氯能有效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预防传染病传播,但余氯浓度过高会对人体黏膜和皮肤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按照国家卫生标准,余氯偏高或偏低的池水都不适宜游泳。”许医师说。
游泳池水中尿素的含量是反映水质有机物含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游泳池水尿素主要来源于游泳者正常汗液等体液排放,要是过高就给细菌大量繁殖创造了温床,最终导致水质恶化。
而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尺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人体产生刺激,同时还会影响到消毒剂的效果。
高温天还在继续,大家游泳的热情有增无减。所以本月,全市卫生监督机构还将对所有游泳场所再次开展拉网式大检查,重点复查在7月份检查中不合格的单位。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不可能下水游泳前先去检测一下池水的各项指标是否合格。那么又该如何判断水质的好坏?许医师为大家介绍了一些简便的判断方法,以及如何来预防游泳可能传染的各种疾病的做法。
首先是判断水质,应该在下水前一“看”二“闻”。
“看”就是凭眼睛先看一下,池水应该是清澈透明、见底,水面上没有漂浮的灰尘和杂物,再站到游泳池的侧面穿过水面能看到第四、五泳道线,如果看不到,说明水质比较混浊,肯定不合格。
“闻”就是靠近池水后,先闻一下池水里有无余氯(漂白粉)的味道;要是有较重的刺鼻味道,消毒药可能过量。
预防游泳可能发生的传染性疾病,方法是“一滴、二排、三冲、四擦”。
“滴”即游泳前后向眼内滴一些常用的消炎眼药水,可以达到预防红眼病、沙眼等疾病;
“排”即上岸后,首先要去卫生间排一次尿;
“冲”即游泳后尽快淋浴洗澡,使用沐浴液或香皂进行全身擦拭,可以有效去除残存在身上的污垢、细菌及病毒。
“擦”即用棉签将耳朵内的水分擦干,防止中耳炎的发生。
另外,也倡导游泳者游泳时戴泳镜、泳帽和耳塞;尽量自备毛巾、拖鞋、浴巾,将换下来的衣服放在自带的塑料袋里再存入更衣柜内;养成良好的游泳卫生习惯,不在泳池内吐痰、便溺。科学安排游泳时间,成人不超过2小时,儿童不超过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