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农致富 » 致富资讯 » 正文

安庆宿松:蚂蝗养殖带来的“致富经”(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2  浏览次数:86827
内容摘要:安庆宿松:蚂蝗养殖带来的“致富经”(图),农业资讯, 深圳蔬菜综合均价四周持续上涨

  【导语·蚂蟥是水蛭的俗名,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库、沟渠、水田、湖沼中,因其外形和嗜吸人畜血液的特点,令很多人谈其色变,毛骨悚然。但它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跌打损伤等功效,因此也有人专门养殖蚂蟥。

  安庆宿松县高岭乡姚圩村就有这么一个人办了个蚂蟥养殖场,他叫杨国全,用手抓蚂蟥对他来说不是什么难事,蚂蟥养殖还为他带来了经济回报。

  蚂蟥养殖场位于高岭乡姚圩村一条乡村公路的路边。7月11日下午4点钟,记者来到养殖场。养殖场是一块块的方塘,分布在公路的一边,塘与塘之间是田埂,每块塘的面积都在1000平米左右。

  记者从公路走下田埂,田埂是宽三四米的梯形,横纵交叉的田埂好像一道道水坝。塘与塘之间都是通着水沟的,这些水沟起到升降水位的作用,还有一个空置的调节水塘。当想到这些塘里养的都是蚂蟥,不禁让人有点头皮发麻。但杨国全却谈笑自若,他穿着拖鞋,卷起裤腿,跨过一道围在塘周围的网,在塘里抓了几只蚂蟥捧在手里给记者看,蚂蟥在他的手中挣扎蠕动,一会儿,他把蚂蟥又放回了水里。他说,这种蚂蟥叫宽体金线蛭,一般不吸血的。塘里水深约20厘米,在阳光照射下可以看见塘底。水上飘着花一样的水浮莲,俗称“肥猪菜”,还有几块大泡沫板,这是蚂蟥的遮荫、栖身之所。土黄色带着几条棕色纹路的蚂蟥,头尖尾圆,在水中像彩带一样游动着。塘四周用竹竿支撑着一层密网,网的顶端带内折,杨国全说,这是为了防止蚂蟥爬出塘外的网,网顶端有内折,当蚂蟥爬到网顶的时候,内折会使它们又掉回塘里。

  现在这一片养殖场约有100亩,杨国全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后来了解到蚂蟥在市场上能买到三四十元一斤,就有了养蚂蟥的想法。2009年,他试养了十几亩,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蚂蟥死了不少,第一年没有收回成本,亏了十几万。他说,当时蚂蟥死亡的原因有两个,附近水鸟及蜻蜓幼虫以蚂蟥为食,还有蚂蟥自身的肠道疾病。顺着田埂,一列竹竿撑起了一道防护网,这便是现在他用来防水鸟啄食的,他也会定期给水塘消毒,保证蚂蟥的健康。

  杨国全说,每年年初进一批蚂蟥幼苗,现在市场上活蚂蟥五六十元一斤,蚂蟥干货三四百元一斤,销路是不用愁的,亳州那边的药贩会上门收货,很抢手。一年每亩投资20000元左右,产量五六百斤,收益有30000元。公路的另一边有一栋二层民房,这是杨国全租用村民的,养殖场现在有8名工人,平时他们都住在这楼房里,工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还有衣服都在这里。工人们平时的工作就是扩建新水塘、喂食、消毒、清理等等。养殖场的养殖规模仍然在扩大,蚂蟥主要吃喂食的螺蛳,养殖场自己养一部分,也会收购一部分,收购价是五毛钱一斤,人家送上门或者自己去捞,每天每亩需要200斤的螺蛳。蚂蟥易得肠道疾病,一周至少要消毒两次,用二氧化氯等投放水中,一年每亩的消毒费用要2000元。年终池塘清理,要消毒、检查网箱、撒石灰,还要把蚂蟥吃剩下的螺蛳壳捞起来。每天晚上,养殖场还要三四名工人值班,分上下半夜轮流值班,晚上还要下到塘里去把蚂蟥捞起来看看有没有生病。

  杨国全是高中文化,自从养了蚂蟥,就开始学习各种关于蚂蟥的知识。在这栋二层小楼里,除了各种生活用品、蚂蟥干货、防护网、消毒品,还有他平时看的书。他养蚂蟥在当地也刮起了一阵养殖风,现在已经有十几户当地村民确定了和他合作养殖,都是小规模养殖。而他的养殖场,除了这里的100亩,在附近乡镇也有数十亩。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安庆宿松:蚂蝗养殖带来的“致富经”(图)”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802/2342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