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的西红柿就是这个味道!浇大粪的地里长出的蔬菜,就是和大棚里的不一样!”7月26日上午,在陵川县大伟生态园,人们品尝着从田间地头刚采摘的西红柿、黄瓜时,赞不绝口。由于形成了农业循环生态发展模式,晋城市许多规模以上养殖企业产生的畜禽粪便成了抢手货,完全得到了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三个渠道消除粪便对环境污染
26日上午,记者随“2013年晋城环保行”采访团驱车40多公里,来到位于陵川县城西部的西河底镇秦山村大伟自然村。大伟生态园地处村边大山的最高处,放眼望去,山峦叠嶂、气候宜人。如果不是看到山坡下整齐排列的猪舍,山坡上散养的5000只土鸡和1000只羊,你根本无法想像这里竟然是一座集畜禽养殖、种猪繁育、林木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型农业企业。
大伟生态园建于2009年,占地2500余亩,资产总额为1500万元,仅养猪就达到了万头规模。“一头猪每天产生粪便量在0.5公斤左右。”该生态园负责人说,现在园内生猪存栏约2000头,每天粪便量超过1吨。如此大量的粪便如何处理?“不发愁,有的是地方用。”这名负责人扳着指头说:“这些粪便通过三个渠道处理:将粪便放入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和沼液。沼气用于猪舍供暖,沼液用于灌溉果树和蔬菜农田;一部分加工成有机肥料出售;剩余部分就近供给秦山村的农民。”“这三个渠道使粪便全部无害化处理,消除了粪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晋城市环保局固体废物处理中心主任贾书庆对该生态园的做法赞赏有加。为修建沼气池,该生态园投资260万元。能得到丰厚的经济效益回报,这是养殖企业乐此不疲的动力所在。
近年来,随着晋城一系列引导和扶持畜牧业发展产业政策的出台,以生猪为龙头的养殖业迅猛崛起,形成一批规模养殖区县,畜牧业发展综合指标多年名列全省前列,其中生猪出栏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位列全省第一,成为省内名副其实的生猪生产大市。
有数据显示,2011年,晋城市全年出栏生猪144.4万头。去年以来,虽然生猪价格持续下滑,晋城市生猪生产仍然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全市生猪存栏88.8万头。优质生猪源源不断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太原、深圳等25个省市,生猪外销率达到80%以上。
然而,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染,已成为困扰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从环保的角度讲,规模化畜禽养殖必须远离居民居住区;另外要对粪便产生沼气后残留的沼渣沼液进行综合利用。”贾书庆说,“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引发群众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