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湾流水网箱生态养殖草鱼已成为茂名市江河渔业的一个特色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发展江河流水网箱生态养殖草鱼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有效地防治鱼病。若鱼病防治得当,则养殖稳产、高效;鱼病处理不当,易导致鱼病频发,大量死鱼,经济损失严重。为了有效地引导渔民防控草鱼疾病,现将河湾流水网箱生态养殖草鱼疾病防控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病症特征
1.1病鱼症状
在养殖鱼排通道上,观察网箱病鱼:可见病鱼在网箱四周远离人群处,单独浮游于网箱内水面,病鱼游动缓慢,无食欲而不摄食。透过河水可见病鱼头和体色发黑,体表鳞片脱落,甚至有水霉团附着鳞片脱落处。
捞起病鱼观察:病鱼体表胸鳍、尾鳍基部有充血迹象,剪开鳃盖,可见鳃丝末端腐烂或被污物粘附。解剖病鱼腹腔,肠管内容物充满,胆囊肿胀,肝状肿大且颜色变淡。每天死鱼少则3~5尾,多则逾100尾。出现死鱼后疾病难以控制。
1.2发病流行期
在雨水充沛的年份,网箱高密度养殖的草鱼一般于10-12月的后高温期与冬季来临前季节变换期易发病。在干旱少雨的年份,由于河水流动变化不大,水质欠佳,草鱼病害频发,多发生于3-5月春夏交替和10-12月后高温与冬季来临前季节交换时期,这段时期是河湾网箱养殖草鱼的病害高危阶段或发病流行期[1].
1.3鱼病诊断
实践表明:上文所述的鱼病,仅作为烂鳃、肠炎或赤皮病等某种病征来治疗,口服三黄粉、土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药物,并用聚维酮碘消毒等方法均无明显疗效。然而若按出血、烂鳃、赤皮“三病并发症”方案进行综合防治,却能有效控制与治愈。因此,对此病症统称为出血、烂鳃、赤皮“三病并发症”.
2发病原因
2.1种质原因
草鱼本身就是一种病害较多的鱼类,特别是近年来,草鱼种苗孵化繁育技术欠规范,亲本来源不清,甚至近亲繁殖,造成草鱼种质下降,优良性状表现不明显,抗逆性差、抗应激性能低等是草鱼多病害的原因之一。
2.2饲料因素
草鱼的养殖中根据其本身草食性等特点,所投的青饲料有菜叶、水葫芦、采集的野草和种植的象草、黑麦草、黄竹草等,这些青饲料往往直接投放于网箱中,未进行草料的清洗和消毒,青饲料带入病原是也是病害产生的原因之一[2-3].
2.3气候因素
气候季节变更,气温、水温变化过快、过大,网箱养殖草鱼应激反应变化大而且频繁,是导致草鱼易发病的主要原因,病害的高发期往往由此而产生。
2.4水体环境因素
干旱少雨季节,河水流动慢,导致水质欠清新,水质恶化,网箱养殖生物耗氧量增大,溶氧量低,也是网箱养殖草鱼病害多发的原因之一。
3防控方法
草鱼是淡水鱼类中病害较多的一种,网箱养殖草鱼,由于高密度和水体流动等因素,其鱼病的控制较一般养殖池塘困难得多。因此,鱼病防治要坚持“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
3.1网箱消毒
在准备投放新种苗的网箱,用适量的生石灰浆全箱泼洒,既可以对网箱进行消毒,又可以调节水质。
3.2鱼种消毒
鱼苗放入网箱前,严格进行消毒处理,可用3%~5%食盐水或2%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20 min ,以减少病原,促进鱼种因操作而造成伤口的愈合,达到防治鱼病的效果。
3.3鱼种免疫
当网箱内草鱼苗养殖规格达150~200 g/尾时,要全面注射草鱼出血病“三联”疫苗。当鱼种规格在250 g/尾以下时,每尾注射疫苗0.2 mL;规格在250 g/尾以上的,每尾注射0.3 mL.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控草鱼出血、烂鳃、赤皮“三病并发症”的发生。
3.4病鱼处理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对于网箱内偶尔出现的病鱼、死鱼,应捞起于河堤上深埋处理,不能直接抛弃于江河中,以免造成病毒传染,引发鱼病。
3.5药物治疗
当河湾流水网箱养殖的草鱼出现出血、烂鳃、赤皮“三病并发症”时,采用草鱼出血、烂鳃、赤皮病“三联”疫苗加抗生素药物注射的方法,能有效控制出血、烂鳃、赤皮“三病并发症”.具体方法:取已制备好的草鱼“三病”三联疫苗组织浆疫苗500 mL,加注生理盐水500 mL,将组织浆疫苗稀释1倍,再加入适量的青霉素或链霉素注射制剂(在制备疫苗时已加入青霉素或链霉素的不再添加),按0.3 mL/尾注射于病鱼背鳍基部或胸鳍基部肌肉,可有效治愈病鱼[4].
4结语
草鱼是淡水养殖鱼类病害较多的一个品种,对养殖的水质条件要求较高,在网箱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病害多发。为减少病害发生,必须保持网箱内水体的正常交换,一方面定期调节水质和移动网箱,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养殖的成功,必须做好免疫工作。实践表明,选择组织疫苗进行免疫,其效果比选择细胞疫苗免疫的效果好,用本地区、本水域的病鱼组织制备的疫苗效果又比用非本地区、非本水域的病鱼的组织制备的疫苗效果好,这是因为草鱼病原的病毒容易发生变种,不同水系、不同环境的草鱼病原病毒又不尽相同。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养殖户可自制疫苗防治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