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乡为了贯彻落实市、县创建生态文明动员会议的精神,安排和部署我乡创建生态文明乡村五年行动计划工作,动员全乡上下统一思想、积极作为,掀起创建生态文明新热潮。会议号召:要凝全乡之力,聚全乡之智,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创建任务,打赢这场攻坚战,同时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生态文明村建设紧紧围绕“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角尾、角尾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果,试点村许家寮、沙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一、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乡生态文明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工作机构力量亟待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乡上下齐抓共建。一是各部门领导生态文明城乡村建设的机构中,专业人才特别是理论人才匮乏;二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部门受职责所限,统筹指导力量不强,部门联动、上下联动和统一协调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力量,强化协调和指导功能。
(二)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一是有的村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实施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三是有不少村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规划没有通盘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三)扶持政策不明确,资金整合、集中投入难。一是农村村庄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不明确;二是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村乡公益性项目建设的投入点多面广,没有集中规划;三是对如何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市场化运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特别是工商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扶持政策不明确。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虽然我乡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但大多试点村的特色产业,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缺乏规模效应,加上一些试点村存在重“面子工程”轻“生产发展”现象,导致产业培植难,海水养殖量少质弱,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五)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行动,农民应成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但是,许多农民对于生态文明村建设仅仅是希望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新农村建设点上还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六)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需要。生态文明村建设使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农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些地方群众集体主义思想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科学文化还停留在原来的较低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
(七)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由于资金短缺,多数生态文明村建设示范点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后续管理空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一些村刚修好的整洁巷道、场坝由于缺少专人负责,半年载后,人畜粪、杂草、垃圾又到处都是。二是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难。器械自然磨损、灯具使用到期后,因为维修资金难筹,这些公共设备一旦失修便无法使用,轻视后续管理现象严重。
二、关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六点对策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乡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成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和督促全乡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同时,把创建成效纳入全年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科学规划,规范操作。创建工作必须做到规划先行。一是科学制定科学规划。要按试点、全面建设、重点提高三步实施,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二是确定项目目标。结合村情,广泛征求意见,确定创建项目标任务。重点内容是: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治理“脏、乱、差”,改善基础设施,通硬化路、自来水等,民居统一改造,大力推广太阳能等生态节能技术等;三是明确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定期召开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和试点项目资金整合专题会,对生态文明城镇村建设试点进行统筹安排,将部门职能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任务有机结合,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为平台,把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交通、水利、教育、民居及民生保障等项目优先安排到项目村。同时,采取“五个一点”即:县财政补助一点、有关部门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乡村筹一点、农民群众出一点,多方筹措创建资金。
(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必须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才有源头活水。每个村应根据全乡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紧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培育并强化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打造角尾的“祖国大陆最南端”、“海底珊瑚观光”。结合生态文明乡村的建设,加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民俗旅游的档次和水平。争取户户都有致富项目,并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一项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推进广大农民的持续增收,尽快实现小康目标,全面加快我乡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
(五)加强示范和引导。一是认真筛选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示范点开展创建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二是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网站、报纸、简报等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组织干部群众实地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带来的好处,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开展“文明进农家”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制定操作性强的《乡规民约》、等制度,营造“讲究卫生、维护生态光荣,不讲卫生、破坏生态可耻”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意识及致富本领,自觉做美化、绿化环境的维护者,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六)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实行乡领导联村包组、驻村单位结对帮户的工作机制,做到每个项目村有一名乡领导挂钩联系、一个帮扶单位、干部驻村蹲点。深入落实乡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村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的工作机制;乡政府与项目村、组逐级签定《项目建设责任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形成乡、村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工作单位:广东徐闻县角尾乡人民政府,作者:张昌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