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村委会 » 合作资讯 » 正文

游雍和宫 北京最值得去的庙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21  浏览次数:8984
内容摘要:寻着历史的足迹, 雍和宫 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十五世纪,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府

 

寻着历史的足迹,雍和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十五世纪,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公元1722年,胤禛继承皇位,改年号雍正,是为雍正皇帝。但对曾经居住过三十余年的府邸已有了很深的感情,于是,将这里改为自己的行宫,正式赐名“雍和宫”。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枢,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公元1744年,乾隆将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从此,雍和宫开始了它既为皇家第一寺庙又为连接中国历届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地方纽带、桥梁作用的辉煌历史。

雍和宫高清3D实景:http://www.quanjingke.com/dest/scenic_yonghegong


雍和宫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
天王殿:


天王殿——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世俗称为“四大金刚”。
雍和宫大殿:


雍和宫大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迦叶佛及弥勒佛分别是现在佛、过去佛和未来佛,其东西两边是十八罗汉,西北边供奉弥勒佛,东北方则祀地藏王菩萨。正殿东侧是喇嘛僧学习密宗教理的密宗殿,西侧为讲佛学哲理的讲经殿。
永佑殿:


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26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3尊高2.35右为狮吼佛。
法轮殿:


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1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2年才成。

 
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3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万福阁:


由于殿内墙中供有小佛像多达万尊,故有“万佛楼”和万福(佛)阁之称。木雕巨佛也是“三绝”文物之一。竖立于万福阁主楼内,用整根白檀木雕制而成,总高26米,其中地下8米,地上18米,直径8米,站于汉白玉石须弥座上,是一手持哈达,体态雄
门票信息:
成人门票:25元/人 
学生票12元/人 
美食信息:
雍和宫向南走约一站地,有老北京卤煮火烧、打卤面、锅贴几家小店,味道都不错。
特色菜:涮羊肉、北京烤鸭、灌肠、全鱼宴。
特色小吃:爆肚、豆汁、驴打滚、糖耳朵、焦圈、炒肝、老北京炸酱面。
住宿信息:
北京草原宾馆: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小街南口草园胡同29号(近地铁北新桥站)
北京都市之星快捷酒店: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216号(近北新桥)
北京海云宾馆:东城区东内北小街16号院(东直门北小街与民安街交叉口)
如家快捷:东城区和平里中街17号
南院悦居:东城区雍和宫大街北新胡同31号(雍和宫正门南150米胡同内)
北京炮局工厂国际青年旅舍:北京市东城区炮局头条29号(雍和宫站地铁2号线B出口)
北京雍圣轩青年酒店: 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五道营胡同38号(五道营胡同和箭厂胡同东南侧)
交通信息:地铁二号线、五号线雍和宫下车,乘116路、13路公共汽车。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游雍和宫 北京最值得去的庙宇”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621/2168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