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我国将再迎大范围降雨 专家建议抓紧抢收抢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06  浏览次数:81245
内容摘要:6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节气。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但是,芒种时节往往又是江淮地区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时候,常言道春争日,夏争时,就是提醒人们在这时更应注意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产。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天夜间

   6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节气。“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但是,芒种时节往往又是江淮地区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时候,常言道“春争日,夏争时”,就是提醒人们在这时更应注意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产。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天夜间起至7日,雨水迅速蔓延,四川盆地东南部到江南地区一带将自西向东遭遇一次明显降雨天气过程,湖南江西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局地还将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农业www.nongcun5.com )气象专家建议,各地抓住降雨间隙,抢收抢种。

  芒种掀起农忙高潮谨防干热风、强对流、连阴雨和干旱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我国从南至北的农忙季节都进入高潮。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也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高潮。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这句农谚充分体现了夏收的紧张气氛。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而且夏收时节正好处于前汛期和强对流天气高发的时期,各种天气过程十分频繁。农民需要加强防范干热风、强对流、连阴雨和干旱。

  干热风在民间又被称为“火风”或“旱风”,当干热风到来时,温度升高,湿度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蒸腾加剧,根系吸水不及,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如果没有及时收割,就无法做到“颗粒归仓”;强对流天气则经常以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形式出现,造成小麦倒伏,使麦穗掉粒,严重的情况下雨水还会浸泡麦田,使收割机无法开入田中;麦收期间的连阴雨被农民(http://news.nongcun5.com/ )们称之为“烂场雨”,如果连续5天,每天仅降下1毫米的雨水,小麦都会在地里发芽,即便是收割上来的小麦,如果没有及时脱粒,也会在仓库里发芽;干旱虽然对收割的影响不大,但它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夏种的成功与否,如果干旱比较严重,作物没法种下地,土壤墒情不够,将严重影响下一茬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芒种后期梅雨来长江流域需防暴雨及次生灾害

  一般来说,在芒种后期,我国的长江流域会出现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因正值梅子黄熟,故称梅雨。根据《长江中下游气候》一书中有关入梅日期的统计:一般武汉是在6月16日、安徽安庆6月15日、南京和上海是6月17日。在湖南、江西、浙江大部,梅雨一般比长江流域来得早几天,入梅后主汛期开始,时有暴雨发生,山区地区易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历史上1954、1991和1998年,梅雨期间的暴雨都引发了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但降水日数很少的年份也出现过,气象学上把这段时期没有连续性降水的情况,称为空梅。梅雨之后是长江中下游的伏旱期,如果空梅,这一地区将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夏旱。

  芒种时节高温湿热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芒种,同样也预示着高温盛夏时节即将到来,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

  天气炎热易导致食欲不振,因此,在饮食调理方面要少油腻,以清淡、质软、易消化为主,如山药、大米、大枣、鸡肉、牛肉、荞麦、豆类等,这些食物既能清热、防暑、敛汗,还能增进食欲;在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但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振奋精神。此外,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我国将再迎大范围降雨 专家建议抓紧抢收抢种”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606/2150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