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村委会 » 合作资讯 » 正文

游金陵圣地 观秦淮八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04  浏览次数:81149
内容摘要: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流入城里的内秦淮河东西水关之间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两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飞檐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流入城里的内秦淮河东西水关之间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两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飞檐漏窗,雕梁画栋,画舫凌波,桨声灯影,加之人文荟萃、市井繁华,构成了集中体现金陵古都风貌的游览胜地——秦淮风光带。


秦淮八艳:
秦淮河,更以秦淮八艳的事迹闻名于世。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景点介绍:

夫子庙

夫子庙高清3D实景推荐:http://www.quanjingke.com/dest/scenic_fuzimiao


夫子庙是孔庙的俗称,原来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1034年,位于秦淮河北岸贡院街。它利用秦淮河作它的泮池,南岸有照壁,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另外庙东还有魁星阁。
乌衣巷:


乌衣巷在夫子庙文德桥南,地处秦淮河畔南岸。三国时孙吴的卫戍部队驻此,因官兵皆身穿黑色军服,所以其驻地被称为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桃叶渡:


桃叶渡碑,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又名南浦渡。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内。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东起姚家巷,西至贡院西街,南临秦淮河,北抵建康路,为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
江南公园的名士: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吴敬梓、袁枚、林则徐、施耐庵、方苞、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
瞻园:


瞻园是江南名园,布局典雅精致,小巧玲珑,曲折幽深。瞻园素以假山著称,全园面积仅八亩,假山就占了3.7亩。园中有三座各具风姿的假山,为明代遗物。位于夫子庙西,是南京现存两个古典园林之一
媚香楼:


媚香楼是李香君的故居。李香君是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传说实有其人。媚香楼位于南京秦淮河南岸,左牵文德桥,右携来燕桥,南望乌衣巷,北依夫子庙。
中华门


城门规模宏大,设计巧妙,结构复杂,共有四道券门,三道瓮城,另外还有27个藏兵洞,并有马道可骑马登城,在我国城门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门票信息:
门票免费
美食信息:
金陵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六朝时期流传至今,多达80多个品种。秦淮河名点小吃有荤有素,甜咸俱有,形态各异,尤其是以秦淮八绝叫绝。
第一绝:永和园的黄桥烧饼和开洋干丝.
第二绝: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
第三绝:六凤居的豆腐脑和葱油饼.
第四绝: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什锦菜包.
第五绝: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
第六绝: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
第七绝:瞻园面馆熏鱼银丝面和薄皮包饺.
第八绝:魁光阁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交通信息:
乘坐4、7、40、44、49、62、304路到夫子庙站下车步行即到夫子庙秦淮河风景区。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游金陵圣地 观秦淮八艳”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604/2146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秦淮八 圣地 金陵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