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书画百杰谈艺录——魏恒斌艺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30  浏览次数:81121
内容摘要:初见魏老先生,他给我的感觉随和而谦恭,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家布置简单,甚至给人以清贫之感,进之则想赋刘禹锡的《陋室铭》。但家里随处可见的墨宝和阵阵扑鼻而来的翰墨书香,有力证明了老人晚年生活的丰富充实和脱俗的精神境界。他说:家就是我的工作室

   初见魏老先生,他给我的感觉随和而谦恭,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家布置简单,甚至给人以清贫之感,进之则想赋刘禹锡的《陋室铭》。但家里随处可见的墨宝和阵阵扑鼻而来的翰墨书香,有力证明了老人晚年生活的丰富充实和脱俗的精神境界。他说:“家就是我的工作室,想写想画的时候我提笔就写就画,很方便。书画已经成为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跟穿衣吃饭一样。”即使魏老现在已功成名就,他依然每天都坚持写写画画。

  在魏老不大的创作室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印章引我注目,大部分都是他自己篆刻的。其中,闲章居多,记录了老人篆刻技艺的巧夺天工和对生活的点滴情思。其间,魏老最喜欢的是“唯吾知足”这个印章。它不仅独具匠心,似乎也在诉说着老人的人生智慧。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华墨痴”“学业苦钻研”这两个印章。它们镌刻着魏老的翰墨人生,同时也见证了一位“当代书圣”对笔墨文房的痴爱。

  中华墨痴

  魏恒斌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三伯父是位教书先生,魏老从三岁起便随三伯父学习书画,四岁时就能写春联。并且,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学校里不断有各种书画创作的需求,都会找他去写画。直到大学毕业,他的书画在学校中总是鳌头独占。就这样在不断实践和进步中,魏老先生对书画的兴趣爱好愈发强烈。

  魏老说:“我不是把书画单纯地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事业。书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继承这个事业,不能单纯作为一个爱好。正由于这个指导思想,这个立足点,出发点很明确,就有使不完的劲。不管怎样,一天不写字,就感到不舒服。”这像是魏老对于自己所钟爱的这件事情的承诺。爱好一般来说只针对于个人,可以有,可以没有。可以是这个阶段自己喜欢做的,也可以在另个时期把其搁置一旁,想做的时候再继续做,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喜好。一旦将爱好上升到事业的高度,那必然要达到一种影响众人,造福社会的崇高境界。一直以来,魏老对于这个承诺都是言必信,行必果。他希望用自己的执着,热忱来弘扬中国书画艺术,保护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艺术上,他用过硬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

  魏老先生在书法上五体皆能。看到他的作品时,我不禁震撼了。楷行隶草篆五体中“精”一门就已不算易事,难得的是魏老先生做到了门门“精”。魏老说:“我写字取法于传统,但不囿于传统。”

  魏老尤擅行楷,他的笔墨,既有王羲之率性飘逸的神韵,又有欧阳询法度谨严的规矩。就像一位参透世事而悟道的高人,既不厌世消怠,也不弃世而隐遁。而是坦然面对世间一切纷杂繁复,在法度规矩间心平气和豁达游韧。不由让我想起自古流传的“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那句话。要说字如其人,那么,先生亦如此了。如以五岳比之先生的行楷,我觉得魏老的行楷尤似西岳华山之陡峭险绝,峰回路转间又归于平正,险绝在笔走游龙间,平正于墨饱收锋时。

  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这是对衡山的赞美。南岳衡山就座落于湖南境内。湖南是魏老先生的家乡。自古人杰地灵之处也是英才辈出之地。也许是灵山秀水赋予的智慧,也许是古圣先贤降下的福祉,魏老先生的草书艺术,在跌宕腾跃,风驰电掣般回旋飞动间,又多些清逸高远,潇洒荡然之风韵,犹如衡山群峰巍峨逶迤绵延之态,首尾间顾盼生姿。把魏源所说的“南岳独如飞”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先生的隶书,平和豁达间,透出浑厚稳健之气。用“嵩山如卧”来形容这种感觉再合适不过了。卧者,稳沉而舒展,平静以忘忧。书势肃穆,仿佛嵩山上所经之座座庙宇,又好似双手合十,微微颔首的僧侣。如此超逸,如此静谧。

  魏先生说:“写字是最难的,比画画难。”但先生却执著选择了最难的事情来修行。其实,先生的画作,也是造诣颇高的。欣赏他的山水画,扑面而来的首先是一种泰山压顶的声势,恢宏而霸气,可谓“岱山如坐”,但细细品味时,却又不失南方山水灵秀之美的神韵。

  以五岳溢美魏老先生的书画作品,断不是偶然之比喻。纵观历史上各书画名士,文人墨客,先都取法于前辈先贤的笔墨精神,但最终还要得道于山水天地自然之气韵来成就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除取法先贤的苦练外,魏老得道于自然之灵气,可谓是浑然天成,不经意间的笔墨锋转,就能勾勒出山川大地的神韵。这神来之笔,似乎是天生就融于他血液里的律动音符,不需过多开掘和修饰便能奏出华美乐章。又似乎是与前辈书圣画杰神交已久,彼即此,此即彼,早已融为一体。

  魏老先生对舞文弄墨之爱,自有一种大智若愚的痴气。这让我想到文人画先河开创者,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晋史》中说:“恺之博学有才气。”时人称其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若以此论,魏老先生可称“四绝”,比之又多一“书绝”。

  不论是写字还是画画,魏老都把南方的灵秀风韵与北方的磅礴大气浑然融合,形成独有的魏氏书画艺术风格。眼前这些琳琅满目的墨宝实在令人醉心怡情。我不禁在想,魏老先生能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他将是经历过多少个废寝忘食的日日夜夜,才让这忘己的“痴”成就了艺术的“绝”。

  学业苦钻研

  魏老说起他少时学习书画的经历,神情恬淡。是历经沧桑而洗尽铅华后的高一层人生境界。同样是孜孜以求的学龄时期,魏老的学习经历却异于他人。

  魏老说:“当时家里很困难,上大学时,家里只给了我20块钱,没钱买写字的纸,要练字,只能用一个纸箱子把河沙装起来,然后用树杈在上面写画。”正是这一枝树杈,一箱湖沙,陪伴他度过了如饥似渴的求知年代,引领他畅游书画艺术的海洋。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魏老也非常重视理论的积累。

  “湖南师大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我在读书的时候,除了上课以外,就经常到那里看书画类的理论书,历朝历代关于书画理论方面的书我都看。包括中国书画是怎么来的,甲骨文,篆书,把中国文字统一了的小篆等等,基本的理论我都搞清楚后,就知道书画应该从哪里学起,怎么学,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就比较明白了。”这是魏老的学习观点。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追根溯源,才能得其根本,进而根深以蒂固。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就如魏老说过要把书画当事业来做,从源头来看,他就已技高一筹。

  魏老先生曾经在湖南师大的图书馆办过书法展览,当时的展出作品布满了三个大馆,每个大馆写一种字体,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参观。有人看魏老字写得好,就请他写一份字帖留赠,据魏老说,当时的字帖写了有一万份之多。这还是魏老仅仅在学生时期的成就,其书画艺术之魅力就可见一斑。

  在参加工作以后,魏老先生不管多忙,闲暇之余仍念念不忘对书法艺术的钻研。“出差坐在车上,两边的街道,招牌上,有字的地方哪个字写得好,哪一笔写得好,我就把它记下来。除了搞好工作以外,无时无刻不在想这事。越想学就越学得好。我感觉到要学好书法,一个是理论基础,再一个就是要有方法,要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老人们学,向行家学。”正是这种痴迷的琢磨,身体力行的实践,魏老先生总结出研学书法的“八字真经”,即精学、善练、苦研、妙用。

  魏老对“精学”的解释并非从学术方面,而是强调了一种思想境界,使之达到一种提纲挈领的高度。把书画艺术当作事业来做,而不仅仅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技能爱好。唯有如此,才能心无旁骛地去钻研和探索。几十年如一日,不由我对眼前这位七旬老人肃然起敬。

  这“八字真经”中,魏老特别重视“善练”,而“善练”的核心要点在于“感悟”。魏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颜家龙先生的学生,当时和颜先生学习书法的人有很多,但最后学而有成的就只魏老一人。魏老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不是死死地去练,老师只是给你指明方向,主要看你自己掌握的方法和领悟了。”其实,万法归宗,道理都一样,但说到容易做到难。魏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仅做到了,且做好了,还做好到极致了。

  魏老先生“善练”,首创了一种“反传统握笔法”。一般而言,传统的握笔方法,是把毛笔固定在拇指与食指之间,通过中指、和别在笔管之后的无名指与小指对笔运方向的不断变化,着墨于纸上。但魏老觉得,此种握笔方法会使力道分散开来,根本就没有完全汇聚到笔上,更不能使整个运笔的过程舒展自如,字就容易写得软绵绵。他把无名指调整到笔管前,与中指并列,这样,虚掌中似可握一个大鸭蛋,运笔时,力道就会从手腕一直贯穿到手指,手指再把力完全集中于毛笔上,墨游之处便能稳健庄重,笔法自然间透露出苍劲有力。

  “重心论”也是魏老通过“善练”而总结出来的一个方法。就是写字的时候重心要略比中点高。掌握了重心后,上紧下松,左紧右松或下紧上松等结构的字在写作过程中就能被很好地摆布了。这需要在不断练习时慢慢体会个中奥妙。我想,这种逐渐对艺术的感悟也就是让魏老沉浸其间,乐在其中的魅力吧。

  魏老“临帖”的观点也是他“善练”的宝贵经验。魏老说:“临帖也很有技巧的,现在很多人临帖都是一笔一笔地临,这样的话进步很慢,事倍功半。临帖应该是一字一字地临,把一个字看准了再临。首先是“对临”,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背临”,之后就“脱体”了,就应该开始创新了。这就是临帖的“三步曲”。这是在“善练”里很重要的方法。”不断的悟道,是一种潜心追求的结果,也是一种由外向内发现自我的旅程。他说:“要学好书法,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帖去学习,这样就能培养自己的兴趣。这些环节我是把握得比较好的。”在学习过程中,魏老先生取众家之长而不独一家之偏。白石老人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诚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形神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彼此。师法他人的目的是在于发现自我。最终,自己还是自己,不是任何人,任何人也不是自己。

  学百家,取众长,精一家,存己法。这是魏老总结的学习步骤。而“存己法”则是他追求“善练”的最终目标。这个从“对临”到“存己法”的经历正是一个逐步发现自我的“感悟”过程。

  “苦研”是魏老恒守的修行精神。要掌握五体,必下苦功。必须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地探清其脉络,理清其源泉,把握其精髓,效法其规范,开掘其新境。他从王羲之、黄庭坚、颜真卿、苏东坡、张怀瓘、怀素等历代书法名家处继承技法和精神;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发现规律,触类旁通;融入自然万物消长循环中的风情神韵。魏老说:“要把历史面目搞清楚,必须下苦功,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正是这样负责严谨的研学态度,成就了魏老今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成就。以至于让在高等院校和国际汉字研究会的专家们听完他的讲课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学了几十年,抵不上魏老这四十八分钟的课收益大。”他把自己几十年来学习和总结的经验和精华都无私地告诉了他人,自然让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了。

  谈到“妙用”,魏老把服务民众、贡献社会作为学以致用的目的。从儿时给乡亲们写春联,从中学到大学,从机关到农村,办板报墙报、布置会议室、庆典写横幅标语、表彰大会写奖状、太平盛世入碑林以及与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办展览、出专集,刊发报纸、杂志,收进典籍、文库,运用电视网络,让广大民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教学生、发范本,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主管领导、民间社团和企业家及城乡老百姓书写横批中堂,为抗灾扶贫助教等公益活动捐献作品等等,都有魏老的身影出现。用他的话说,就是“用在刀刃上。”

  我突然感到,魏老竟是如此地“单纯”。他的艺术造诣,以当今火爆的书画市场行情,大能赚得盆满钵满,可他却始终存保一份赤子之心,不堕入这纸醉金迷的世界,而是把他的所学成就贡献给社会,服务于民众。

  当代书圣

  2005年4月27日,对于魏老来说,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就在这天,退休之后的他不是选择在湖南老家享天伦之乐,而是背起行囊来到北京闯荡。魏老说:“我的指导思想就是夕阳美,要使夕阳美,就必须对社会有贡献。在工作时当了官,虽然是个芝麻官,但工作了几十年,就是一个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过程。虽然退休了,但精神不能退,不能因为退休了就把我所学的东西浪费了。我应该实现我人生的第二次飞跃,就是对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做出应有的贡献。”当时来到北京后,魏老的生活非常艰苦,因为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没有朋友更没有亲人。但因为心中有理想,就算睡地铺,随便吃碗面,心里都是很高兴的。

  我感受到这位老人的与众不同,有一种不凡气宇是渗透进他血脉里的深厚底蕴所流露出来的,是魄力,是责任。如今,魏老来北京闯荡已有八年时间,现在,不论他去到哪里,领导和群众都喜欢他的作品。他对中华民族这个文化瑰宝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实际贡献。用魏老的话说,就是:“我的理想基本实现了。”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贤人”是魏老的座右铭。他把其中的“完人”改为了“贤人”。他认为,自古无完人,只有贤能人。贤能者,有智慧和能力的贤德之人。

  魏老有着显赫的家世,但他从不愿轻易对人说起,他是唐朝名相魏征的后人,清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的思想家魏源的第五代宗亲。

  当我问及他的家世对他的影响时,魏老正色道:“我从来就不想去沾祖宗的光,要靠自己的努力,只是继承祖辈的精神和美德。在我工作期间,从未提及我的身世。”当时有人说魏老真傻,他要是把家世说出来,能混个大官当当。而魏老则认为,“养天地正气”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做人。他要继承的只是祖先魏征的“能柬”“民本”“爱国廉政”思想;继承魏源“开放”和“改革”的思想。

  魏征早年是一位道人,魏老先生的淡薄名利倒是颇有祖风。魏老曾经当过三年的区委书记,却只有一个两块八毛钱的木箱,和一个装桔子的篓子。在任期间,总是无私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恪尽职守,克己廉洁,奉公为民。从没白吃群众一餐饭。以至于去魏老家登门拜访的,群众多而官员少。用魏老的话说就是,穿草鞋的多,穿皮鞋的少。

  而魏源的“开放”和“改革”精神,在魏老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一种“超前意识”。魏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时,贯彻中央第五十七号文件,即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结果,促成了整个当年的粮食大丰收。魏老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干后说,边干边说,只干不说,干好再说这四种方式。只要生产力发展了,人民富裕了,肯定说明是好的,正确的。”

  2006年10月1日,经中国策划年鉴评审委员会推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局批准,魏恒斌正式注册为“当代书圣”,成为中国十大注册品牌人物之一。

  圣贤者,必须是德艺双馨之人。“当代书圣”盛载的不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份民族责任。不论是为官还是从艺,魏老先生总是心系民众,不忘贡献社会。虽然已年逾花甲,不会因为有了“当代书圣”这个称号而止步求索。就好似登山者,不会因为成功登上了一座山峰的喜悦而停止征服下一座高峰的目标。

  魏老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七分没学到。”对于艺术,他始终虚怀若谷。魏老说:“艺海无涯,要看清自己的差距,才会有使不完的力量。如果总认为自己差不多了,就没有进步了。”他依然在浩瀚的艺海中孜孜以求!

  书到此处,已是日头西斜,天边金乌即将坠入暮色之中,它此刻的颜色,虽不及朝阳鲜活热情,但却有孕育无限生命的力量与胸怀,平和而包容,周而复始,岁岁年年。不由让我想到两句诗:几百黄昏声称海,,此刻红阳可人心。祝愿魏老身体健康,艺术长青!(作者系中国书画网特约评论员杨丹菲)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书画百杰谈艺录——魏恒斌艺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530/2142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