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 正文

杂交稻容易镉超标 湖南米最好都不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24  浏览次数:8923
内容摘要:粮油店内已不见湖南产大米(图)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广州市食药监局近日公布的第一季度餐饮食品抽验结果显示,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检产品发现镉超标,这让众多消费者感到担忧。请关注人体摄入镉有哪些危害? 镉是一种重金属,长期积累将对人体的骨骼、肾

 杂交稻容易镉超标 湖南米最好都不要

  粮油店内已不见湖南产大米(图)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广州市食药监局近日公布的第一季度餐饮食品抽验结果显示,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检产品发现镉超标,这让众多消费者感到担忧。请关注——人体摄入镉有哪些危害?

  镉是一种重金属,长期积累将对人体的骨骼、肾脏造成危害,是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有害元素之一。新生儿体内几乎不含镉,人体中的镉几乎全部是出生后从食物和环境中蓄积的。

  作为重金属,镉原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与人类生活并不交会。但是工业革命释放了这个魔鬼。国外有研究推算,全球每年有2.2万吨镉进入土壤。而中国快速工业化过程中遍地开花的开矿等行为,使原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镉、砷、汞等有害重金属释放到了自然界。这些有害重金属通过水流和空气,污染了中国相当大一部分土地,进而污染了稻米,再随之进入人体。

  几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教授潘根兴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全国六个地区(华东、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华北)县级以上市场随机采购大米样品91个,结果同样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镉超标。多位学者表示,基于被污染稻田绝大多数不受限制地种植水稻的现实,10%的镉超标稻米基本反映当下中国的现实。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几乎没有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种植规范,大量被污染土地仍在正常生产稻米。

  多吃杂食避免镉中毒

  潘根兴称,杂交稻特别是超级稻存在着镉超标的风险。但是,城市居民由于购买市场稻米的随机性和食物结构的多样性,一般不会产生镉中毒问题。如果长期买一种品牌的大米的话,那么品质应该也有保障,“品牌大米一般都有自己的基地,对土地污染的监控比较严格。”

  潘根兴坦言,其实数以千万计的污染区稻农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稻米是他们一日三餐的主食,部分农民明知有污染,但困于卖污米买净米之间的差价损失,而被迫食用污染大米。更多农民则并不知道自己食用的大米是有毒的,他们甚至不清楚重金属是什么。

  为此,潘根兴建议,为降低食品中某些元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动而广泛地摄入各种食品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应当更加“杂”地取食,“在无法立即消除大米中镉含量较高倾向的情况下,比如多吃些海产品、豆类产品、瓜子等含锌量较高的食品,可以降低患病的危险。同时,南方人应该搭配多吃北方食品”。

  据了解,镉超标大米一般很难用清洗方式洗净,所以要保证家庭用米安全,就要从产地抓起:挑选安全米。同时彻查家中大米:看看家中的大米产地是否来自于湖南,如果是就最好不要食用,选购其他产地的籼米,或者尝试东北产的粳米也可以。食用米饭、米粉、米通等米制品也要谨慎,看清米制品的产地,少在外面吃饭,在家中自己烹调安全有保障。

  镉的毒性具有累积效应

  “长期接触大剂量的镉对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教授介绍说,镉吸收进入人体后,形成镉硫蛋白,通过血液到达全身,并有选择性地蓄积于肾脏、肝脏中,“肾脏可蓄积吸收量的1/3,是镉中毒的靶器官。”

  郝凤桐透露,慢性镉中毒的初期症状为倦怠无力、头痛眩晕、鼻黏膜萎缩、咳嗽、胃痛和体重减轻。病情发展以后,患者会出现腰背及膝关节痛、牙齿上出现黄色的镉环、周身骨骼疼痛、骨质疏松、活动时刺痛加剧等症状,还会发生轻微外伤就可致骨折等。有些严重患者还出现肺气肿、呼吸功能下降、肾功能衰弱、肾结石、尿蛋白、肝脏损害和贫血等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你即使吃了几次镉大米也不会马上中毒。因为,镉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需要长期积累才会显现,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也就是说,镉的毒性累积而损害人体的效应是长期的,即使停止了食用高镉大米,损害健康的状况依然会持续。这对在镉污染区自种水稻自食大米的农民而言,以及对一直吃高镉大米的城镇居民来说,尤需警惕。”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杂交稻容易镉超标 湖南米最好都不要”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524/2135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