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 正文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沙家浜的风景很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21  浏览次数:81163
内容摘要:沙家浜位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南方,阳澄湖边, 沙家浜 景区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在六七十年代唱遍全国的样板戏《沙家浜》所讲述的故事就发

  沙家浜位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南方,阳澄湖边,沙家浜景区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在六七十年代唱遍全国的样板戏《沙家浜》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抗日传奇故事与当地的阳澄湖、芦苇荡、大闸蟹等地方特色,丰富了这个景区的文化内涵。

  沙家浜风景区占地五千亩,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形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国防教育园、芦苇迷宫、水上休闲活动区、横泾老街影视基地、美食购物区等功能区域和竹林幽径、阡陌苇香、柳堤闻浪、隐湖问渔、双莲水暖等一批景点。

江苏省常熟市阳澄湖畔的沙家浜镇,竟是因戏曲《沙家浜》而得名全国明地。京剧《沙家浜》是八个样板戏之一出。我读小学时就赶上“文革”,中学初一普及样板戏,学样板戏。所以,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很深至今“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这唱词熟悉的很,在竹笛的伴奏下特别的好听。耳边一想起里边熟悉的唱词,一定会让您想起现代京剧《沙家浜》,想起江南水乡的抗日烽火,想起英勇无畏的郭建光、机智勇敢的阿庆嫂、草包司令胡传魁、狡猾的刁德一等当时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
   2007年3月30日我还真的能够来到这个神奇的“圣地”参观沙家浜博物馆、芦苇荡、影视城、镇政府的计划生育世代服务指导站。博物馆里受到的教育非常立体。
  常熟市阳澄湖畔——沙家浜,它的原名叫横泾。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在团长叶飞率领下,向东突破沪宁线,抵达阳澄湖地区,与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等民间抗日力量会合,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这支神勇的抗日队伍先后突袭了沪宁线上的重镇浒墅关和上海虹桥机场,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苏常地区的抗战局面也随之焕然一新。
  1939年9月,为顾全大局,团结国民党抗日,“江抗”执行新四军军部关于向苏北发展的战略任务,西撤至扬州一带整训,并在阳澄湖地区留下了一座后方医院。
  这座医院由新四军六团卫生队长林震任院长,指导员是叶森,院内有上海来的盛立、张贤、张力、赵熙医生,也有从新四军小河口后方医院来的梁玉贵医生,护士则有十多名。更重要的是,医院里有三十六名在战斗中负伤,行动不便的伤病员。他们中有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刘飞,有新四军六团的党总支书记黄烽,有二连连长吴立夏,连指导员陈新一,战士张世万、谢锡生等。“江抗”参谋长夏光在江阴东南的丘陵地带连续行军作战,因体力不支而病倒。经部队领导研究,决定他暂时回阳澄湖治病休养。他穿了便衣,带了通讯员,通过日伪顽的重重封锁,来到了阳澄湖畔的横泾,成了后方医院唯一的轻伤员。
  据解放后曾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的刘飞将军回忆,这座“后方医院”实际上身处沦陷区,根本没有“后方”可言,最近的敌伪据点离医院只有几里路程。医院没有任何武装掩护,分散隐蔽在昆承湖与阳澄湖之间的横泾、陆巷、肖泾、长浜、张家浜、董家浜等村庄里,完全要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医院药品紧缺,只有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一些红汞、碘酒,伤病员战士们动手术都舍不得用上麻药。医院病房设在农家的客堂、厨房、牛棚、猪圈和芦苇丛中。医院没有病床,就以卸下的门板和小渔船代用。平原水乡,不比山区的崇山峻岭容易藏匿,它只能让后方医院更容易暴露在敌人面前。听到后方医院风声的鬼子和伪军,三天两头下乡搜捕新四军伤病员,骚扰后方医院。遇到敌情,医院只能在敌伪据点和湖区水网中四处转移。
  阳澄湖上芦苇丛生,仿佛是南方的青纱帐。芦苇荡地形错综复杂,让人捉摸不透,鬼子不敢冒然闯入。有了这道天然屏障,敌情紧急时,乡亲们就抬着担架,摇着小船,将三十六名伤病员藏进深深的芦苇荡中。敌人一走,他们马上淌水过河,到船上给伤病员送饭送药。由于芦苇荡中条件过于艰苦,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中共常熟县委书记任天石决定,把伤病员们接出芦苇荡,转移到张家浜继续养伤。
  敌人搜不到后方医院,就加紧了经济封锁,严格控制各类药物进入阳澄湖地区。由于药品严重缺乏,后方医院休养所所长、医务处主任张贤带领医务人员采用各种土办法克服困难。他们把鸡蛋壳烘烤后研磨成粉,让肺结核病人服用后增加钙质;用硫磺粉加石灰水煮成药水,治疗疥疮;用砖头烧热后作热敷;用老百姓的蒸笼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
常熟尚湖 http://www.lvmama.com/dest/changshushanghu
  经过后方医院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三十六位伤病员得以痊愈出院。1939年11月6号,以这三十六名战士为骨干组建的“江抗东路指挥部”在横泾正式成立,重新打响了抗日的枪声。次年4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派谭震林同志来到“新江抗”,担任司令兼政委。在战火的洗礼下,这支从阳澄湖后方医院走出的队伍最终发展为一支威震敌胆的抗日劲旅。

 

  当年的伤病员战士忘不了后方医院的医生们。三十六名伤病员之一的何彭福回忆,由于医院转移太频繁,医生护士们不得不经常打扮成当地农民,为伤病员治伤、换药、查房,甚至站岗放哨。有一天,何彭福伤口发炎,张贤医生亲自替他换药,解开纱布一看,伤口严重红肿,化了脓还长了蛆,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张医生小心翼翼地帮他清洗好伤口,换了药,末了,还在他的伤口旁边画了一只小兔子,逗得何彭福哈哈大笑,一扫伤情的阴霾。而在张家浜的一次激战中,赵熙医生为了抢救伤员壮烈牺牲,尽到了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崇高职责。
  后方医院的医生们不仅对部队的伤病员尽心医疗,对乡亲们的病痛也同样精心诊治,进一步密切了新四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此外,阳澄湖后方医院还医治过一位特殊的伤病员——日本俘虏高桥新一。高桥是日本移民,1939年,在苏常太地区的一次战斗中受伤,被新四军俘获。当初他很害怕,担心自己会被杀头,没想到他被送到后方医院,得到了医院的精心治疗和照顾。高桥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1939年12月27号,对当时宿营在曹家浜的新四军“后方医院”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这天拂晓,朔风正紧,天寒地冻,村里的农家还沉睡在梦乡之中。驻昆山巴城的日军接到密报,突然包围了曹家浜村,“后方医院”危在旦夕。在此关头,村里的乡亲们紧急行动起来。农妇蔡阿妹早起忙家务,最先察觉到鬼子的动静,她赶紧叫醒家中的四名后方医院的女护士,将她们藏进屋后的稻草垛,自己却被随后赶来的日本兵赶到了村边的荒场上。住在老乡家里的医院副指导员严洪斌一时无法脱身,房东陈阿生灵机一动,让他换上老父穿戴的家常袄和破毡帽,再递上一根旱烟管。这身打扮,还真让严洪斌躲过了日本人凶残的搜查。而在渔民陈金生、陈金林兄弟的渔船上,正躺着后方医院的4位伤势较重的伤病员,眼见鬼子进村,他们临危不乱,机智的将船撑离了险境。
  但是,由于日军来得太过突然,一些伤病员和医护人员的伪装经不住盘查,被日寇当场识破。这次事件,日寇一共抓走22人,日俘高桥也被带走。其中章立、许冠生等8名新四军战士当天就遭到残酷杀害。其余14名医务人员被关押。在此期间,高桥凭着自己的特殊身份,及时向外传递有关信息。不久,地下党通过红十字会,将14名医务人员安全营救了出来。但不久后,高桥却因动员本部日军参加“反战同盟”,事败后被日军残酷处死。

 

  后方医院没有被日本鬼子的猖狂扫荡所吓倒。到1940年底,这座后方医院共治疗了上百名新四军伤病员。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新江抗”整编为新四军第六师,走上了抗日的新战场。后方医院也从此告别了阳澄湖。
沙家浜 http://www.lvmama.com/dest/shajiabang
  阳澄湖后方医院的历史,是新四军战地医院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真实写照和缩影,它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爱国与奉献精神,也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和帮助。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各师、旅、军分区都分别建立了
 卫生部和前后方医院。新四军卫生部先后创办了华中卫生学校、华中医学院、新四军军医学校。到 抗日战争胜利时卫生队伍近万人,95%由新四军自己培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目前为止沙家浜的伤病员还有两名在世,阿庆嫂原形人物才过逝不久。“春来茶馆”可到处都是,如同芦苇荡外的油菜花开遍一片。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沙家浜的风景很美”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121/2058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