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践中需解决哪些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06  浏览次数:8876
内容摘要: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公园绿化并不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全部 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支撑,包括肾、肺、皮、口、脉络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

   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公园绿化并不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全部

  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支撑,包括“肾”、“肺”、“皮”、“口”、“脉络”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记者就此采访了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要做到生态优先、文明发展

  记者: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已经持续了30年,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哪些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王如松:快速城镇化在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城市生态的多色效应:红色的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灰霾效应、黄色的拥堵效应、白色的采石秃斑效应和杂色的垃圾效应等。一些城镇盲目追求高、快、宽、大、亮等形象工程,沿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和摊大饼式扩张的发展途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忽略。

  记者:如何理解“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

  王如松:李克强副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记者: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如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

  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

  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比如汽车交通将转向生态交通,以最小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物流,实现城市流通功能的便利通达;将耗能建筑变为产能建筑;通过地表软化、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实现对生态占用的补偿,使建设用地兼有生态用地的功能。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方法和技术包括如下方面:

  生态集约,包括生态资源、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的集约。特别是土地、水、生物资源的集约规划、集约建设和集约管理。要发展紧凑型城市,推进适度规模的城镇化。城市人口密度要控制在每公顷100人左右。

  生态大智,在城市发展中,特别需要将传统技术方法和聪明才智融入规划、建设与管理中。

  低碳循环,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生态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有机替代,以及资源循环再生等等。

  绿韵红脉融合,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理想的生态城市什么样

  生态城市建设应有具体的目标和指标

  记者:生态城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您认为理想的新型城镇应该是什么样?

  王如松:生态城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去调整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使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充分保护。

  近年来,生态城市已成为国内外生态建设的一个热门领域。国际上在规划建设与管理上都开展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原则和建议。

  强调健全的生态服务功能。要求城市非工程开阔地表100%可渗水透绿,屋顶和立面绿化,绿地兼有湿地功能,湿地兼有生态给排水功能,社区内生态服务面积不低于建筑用地面积的3倍。

  强调健康的代谢环境。要求安全适宜的衣、食、住、行环境、低的热岛效应和灰霾日数,社区分散式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堆肥、生态用水保障和生态卫生设施齐备。

  强调合理布局。要求新区和产业园沿轻轨或大容量快速公交的“主动脉”,呈“糖葫芦串”型布局,小区之间由生态服务用地隔开,生态交通网络覆盖人口超过城市人口的80%;要求生产、居住、商政和生态服务用地混合布局,1/3以上市民能就近上班。

  强调低能耗、低废弃、高效率。有条件的城市建筑空调和供热的能源80%靠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工业余热等可再生能源;80%以上生活垃圾能在家庭和社区尺度减量化和资源化。居民高峰期出行90%以上是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此外,城市要有鲜明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标识、社区和睦,治安良好等。

  ■实践中需解决哪些问题

  要全面理解基础设施的内涵

  记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我们还存在哪些困难?

  王如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城镇化全过程,我们面临诸多困难。比如,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生态规划的法律基础还不完善;政绩考核缺乏可持续性,生态激励机制不健全;城市主要官员调动频繁,规划、政策缺乏连续性;生态资产缺乏统筹管理;生态基础设施投入过低,建设不足;信息反馈和生态补偿机制匮缺;生态建设人才奇缺,培训机制不健全;生态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含量不高等。

  记者:在实践中,如何避免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

  王如松:生态基础设施的疲软和缺失也是当今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公园绿化并不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全部。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支撑,包括“肾”(城市河流、湖泊、池塘、沼泽等的净化与活化);“肺”(城市自然植被、园林植被、城市林业、城市农业及道路的绿化与美化);“皮”(城市地表、建筑物、构筑物表面及道路等工程用地表面的软化与活化);“口”(污染物排放口及其周边影响范围、缓冲区和处置设施还原净化功能的完善);“脉络”(山形水系、风水、生态廊道及交通动脉的通达与活络)在内的生态要素的有机整合,才能为城市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生态系统服务。

  城镇化过程中,要注意土地的集约与高效。土地的使用要由数量拓展转向功能拓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提供足量的城镇建设用地。

  土地有四大功能:一是生物质的生产功能;二是城乡环境的调节、净化、循环、缓冲等生态服务功能;三是维持农民的基本生计功能服务;四是支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当今城市的土地管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土地监审功能缺失。建议孵化土地生态资产监审企业,每年对用地单位的土地功能进行监测、监管和审计。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践中需解决哪些问题”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106/2045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