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家乡的桥与同里古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27  浏览次数:81306
内容摘要:同里古镇,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同里 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同里古镇距苏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是为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

  同里古镇,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同里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同里古镇距苏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是为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她是江苏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同里古镇。1995年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1998年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同里古镇 
古镇简介
 
  同里古镇位于江苏吴江市东北,距上海80千米,距苏州20千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同里隶属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畔,紧靠市府所在地,紧依上海、苏州、杭州中国南方三大著名城市,地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交会的金三角 地区,是中国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中心区域。全镇总面积为133.15平方公里,人口5.5万。
         (同里http://www.lvmama.com/dest/tongliguzhen  )
  同里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1980年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1982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镇,著名景点“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它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纵横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个小岛,由于同里处于泽国河网之中,历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灾,古建筑保存较多,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自古以来,诗人墨客对此赞美不绝。
 
 同里因水多,故桥也多,镇内共有大小桥梁40多座,大多建于宋以后各时代,著名的有建于南宋宝年间的思本桥,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观桥。成品字形架设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长庆3座古桥,是昔时同里婚嫁花轿必经之轿,以示吉庆。被人们叫做读书桥的小东溪桥,桥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同里人勤学苦读之风,证实了同里自古以来文化发达,“科名”很盛。
 
  同里原有八景、续八景、后四景等220处自然景点。至今仍有一些景点保存完好。在一级保护区域内,明清建筑占十分之七,400多年来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犹存,随处可见深宅大院、园林小筑。 现存著名的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因亭台楼阁及山石均紧贴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贴水园之称,在建筑史上堪称一绝。崇本堂、嘉荫堂木雕艺术十分精美。耕乐堂庭院以田园风光见胜。古街坊、古街道粉墙黛瓦,俄脊高挑,水、声、空气都融有古远的韵味。《同里志》记载,五湖环境于外,一镇包涵于中。镇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同里古镇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水、桥多。
 同里古镇
  名人多:自宋代至清末年间,先后出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3人。同里古镇的著名人物有南宋诗人叶茵、明代画家王宠、清朝军机大臣桂芬、书画家陆廉夫,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陈去病、著名教育家金松芩、文字家范烟桥、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王绍鏊、著名经济学家金国宝家。
 
  明清建筑多:镇志记载,自1271-1911年,镇上先后建成宅院38处,寺、观、宇47座。
 
  水、桥多:镇上有各朝代的古桥四十多座,有南宋诗人叶茵建造的思本桥,元代的高观桥等。
 
  镇中最有名的园林是退思园,面积十亩八分,小巧玲珑。以居住与园林相结合的江南居住建筑为特点。如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等。南园茶楼是同里的一大建筑特色,如今还用当地特有老虎灶烧水。
 
同里古镇内自成水网,民用水河桥比比皆是,悠悠绿水,水活水清,“家家临水,户户通
 
舟”。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
 
  同里古镇区市河总长5.14公里,面积9.37公顷,平均每个市民占有13.9平方米;石驳岸总长6.04公里,临水民居5.46万平方米,占民居总建筑面积的36.9%。市镇布局一切环绕水做文章,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桥、民居、园林等融为一体,构成了古镇同里特有的水乡风貌。
 
  同里是名符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由于同有荡河港众多,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各种各样的水产品。盛产鱼、虾,较为珍贵的有太湖银鱼、白鱼、鳜鱼、鳗鱼、鳝、鳖、鲈鳢等,还有青鱼、草鱼、鳙鱼、鲢鱼、鳊鱼、鲤鱼、鲫鱼等。除鱼虾、蚌类等水产品外,同里水生植物品类齐全,主要有茭白、芹菜、莼菜、芡实、菱、藕、荸荠、芋艿、慈菇等,有的可上餐桌,有为时令补品,有的是应时果品,其中芡实(俗称鸡头肉)被称为“水中人参”,为同里土特产中佼佼者。
 
  明定同里“前八景”中,不少景观也以水为背景,以水定景,如“九里晴澜”、“莲浦香风”、“水村渔笛”。“后四景”中“罗星听雨”景观,更是以水景为特色,被誉为“蓬莱仙境”。
 
因为有水,同里人喝茶的习惯也比其他古镇浓。抗战前同里有茶楼20余家,为取水方便一般都建在沿河,河水经矾沉淀后即可沏茶。
 
  历史上同里的园林构筑都与水连在一起,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诗人叶茵构筑别业,称“水竹墅别业”,园有十景,如“曲水流觞”、“竹风水月”、“峭壁寒潭”等,都是与水相联的水上景色。元代,同里的“水花园”为叶振宗所居,地广数里,在同里湖畔。明代同里有"湖林别业",为任秀之园第,地处庞山湖畔。清代有著名的贴水名园“退思园”,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指出: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紧贴水面,园如出水上。陈从周教授还高度评价了同里的水: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
 
古镇巷街
 同里古镇
  在街道与街道之间,里弄较多,如尤家弄、串心弄、同泰弄、西弄、仓间弄等。这些里
 
弄都又细又长,如鱼行街的穿心弄,长达三百馀米,行人脚下会发出哐哐声响。原来石条下竟是空心的,小弄蜿蜒前伸,而那一条条石板故意铺排不齐,留下大大小小的空隙,于是行人走过,也就发出这动人的声音。富观街附近的仓场弄,自南向北通达水河两岸,弄堂仅容一人行走,故也称“一人弄”,弄内人家穿过便上河桥。还有一些里弄则常常横穿一个圩头,可以从河的这边一直走到另一边。
 
  同里的街道是古老的,明清年间古镇东南为居民住宅区,这里“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街巷逶迤,室宇丛密,高墙深院的住宅建筑,给老街披上了一层幽幽深深的神秘色彩。宋元以来同里的街道沿用埭,如南埭、东埭、西埭、竹行埭、陆家埭、道士埭等。
 
  镇内的明清街,全长160米,古街保存了原来的条石路面,街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年代所造,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貌,一路前去,古街上很有品味的店铺栉比鳞次,有的出售当地土特产,有的摆满了各种字画墨宝,有的挂着各种精美的工艺品,还有的正在现做现卖各种香喷喷的小吃,而写着店的各色小旗在古街上空飘动,给人一种古风悠悠扑面而来的感觉。费孝通先生为古街题写的“明清遗风”四个大字,被镶嵌在古扑庄重、高高耸立的大理石门楼上,远远望去,很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沧桑感。
同里古镇
                同里http://www.lvmama.com/dest/tongliguzhen  
  同里古镇现有八条主要街道,它们是:竹行街、富观街、新填街、上元街、三元街、东溪街、鱼行街、南新街。八条街道都有自己各自的特色,有的宁静恬淡,有的绿树掩映,有的依水傍屋,有的店铺林立。同里的老街是宁静的,这种静是一种远离尘世的静,一种超凡脱俗的静,一种真正从心灵上求得平静与快活的静。随着社会的发展,同里的老街也发生了一些悄悄的变化。有些老式的商店装起了霓虹灯,有些石库门的楼屋换上了铝合金窗,有的被粉刷得亮亮堂堂,有的正在播放着年轻人喜欢的乐曲,但这些变化无损于老街给予每个游人的那份浓浓的风情。老街是同里一条溜淌着生活暖溜与生命色彩的小河,它的变与不变,都将给古老的小镇带来一种新的希望。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家乡的桥与同里古镇”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21227/2044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古镇 同里 家乡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