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 正文

种薯,中国马铃薯产业之“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9-12  浏览次数:81202
内容摘要:2012年7月底,随着中国马铃薯大会的临近,马铃薯产业链上的各方人士不远万里,云集到内蒙古乌兰察布,让这个一向清静的北方小城分外热闹起来,如同近年来分外热闹的马铃薯产业。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

  2012年7月底,随着中国马铃薯大会的临近,马铃薯产业链上的各方人士不远万里,云集到内蒙古乌兰察布,让这个一向清静的北方小城分外热闹起来,如同近年来分外热闹的马铃薯产业。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1/4,总产量占到全世界的1/5,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整体上保持了增长趋势,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6200万亩左右,增加到目前的约8000万亩,产量也由2006年的6300万吨左右增加到目前的约8150万吨。

  然而在欣欣向荣的表面之下,中国马铃薯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制约着行业发展,例如投入不足、标准化程度低、规模化程度低等。作为产业根源的种薯环节,更是问题重重。

  基础薄弱,供应不足

  良种直接决定的是单产。目前我国马铃薯亩产水平为1吨左右。而据专家估计,马铃薯的理论亩产为8-16吨。世界单产水平最高的新西兰,亩产已达3吨,我国的单产水平与新西兰、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

  单产低与脱毒种薯推广不利有直接关系。脱毒种薯平均可以增产50%-150%,甚至可以高达200%-300%,但马铃薯脱毒种薯在中国的供应却严重不足。预计到2013年我国马铃薯脱毒种薯年需求有望达到540千吨,而目前的实际供应量却远远达不到需求。由于中国脱毒种薯行业自身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存在繁育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种薯繁育规模小等问题,亟需建设技术先进、规模化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多年来,农业部先后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农业科技引进与创新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在全国建立了一批马铃薯改良中心、脱毒中心和快繁基地,目前微型薯年生产能力10亿粒左右,脱毒种薯应用率25%左右,已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320多个,其中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有90多个。

  一些地方政府也将马铃薯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其中包括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将乌兰察布市全力打造为“中国薯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当地马铃薯的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乌市的王学丰书记亲自指导乌市马铃薯产业向纵向产业链发展,并重点选择几家优秀的马铃薯企业,分工合作,形成横向联合、纵向发展的全产业链格局,快速打造种薯生产、仓储物流、深加工三个龙头企业,力争二到五年全部上市。

  正是在政府的支持下,一批优秀的马铃薯种薯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以2012年新入选第五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内蒙古民丰薯业为例。这家企业成立仅有四年,就已自主培育了以“民丰红”为代表的优良新种。如今,民丰薯业全年可生产脱毒苗5000万株,生产优质原原种2.5亿粒,生产原种5万吨,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对于中国马铃薯产业对脱毒苗的巨大需求,这个产量仍然是杯水车薪。

  缺钱,是制约企业规模做大的首要原因。“投入不足,导致规模不够。”民丰薯业的董事长张国直言不讳。据了解,近年来各级政府利用国家项目资金、政策性补贴,包括贴息贷款等方式逐年在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入,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非常有限。由于投资严重不足,导致企业因无法扩大规模丧失了许多商机。张国先生不无痛心地介绍,“没有资金在全国重点地区布点建库,我们的马铃薯无法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中心城市实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而相对于丧失商机而言,资金短缺导致的更直接的危险是秋后收获的马铃薯种薯可能没有足够的机械设备及时入库,或者因为没有仓库而被冻在地里库外。

  市场混乱,假货当道

  比缺钱更可怕的是种薯产业缺乏准入机制与有效的市场监管,行业中“李鬼”泛滥、大肆搅局,严重的恶性竞争让“李逵”们步步惊心。由于近年来马铃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经营种薯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主力军自然是缺乏技术能力与经营能力的小作坊、个体户。以乌兰察布为例,尽管作为马铃薯种植大市,但在这个“弹丸之地”,竟有几十家企业在经营种薯业务。规范的种薯企业不仅面对较高的育种成本,还要被大行其道的假货围追堵截。“国家不能只鼓励这个行业发展,更要大力规范和监管,否则就是‘劣币驱良币’的下场”,民丰薯业的副总白永平先生语重心长地说。“这就像上公交车,如果大家都不排队,排队的人就挤上不去。在市场上,如果不道德的经营者快速占领市场,讲道德的企业就会吃亏,或者被迫不讲道德。这对马铃薯产业是很严重的威胁。”

  价格震荡,元气大伤

  马铃薯近两年的价格大起大落也让这个脆弱的行业很受伤,上游的种薯产业也不免受到拖累。2010年马铃薯价格大涨,部分地区的零售价甚至一度超过3元每斤。行业内欢欣鼓舞,行业外蠢蠢欲动,煤老板、炒房客等各路资本闻到马铃薯的诱人味道开始来掘金。但过多的投入导致2011年马铃薯供大于求,“土豆卖难”一时成为新闻热点,价格随之暴跌,甚至降到不足一元每斤。马铃薯从“金豆豆”变成了“薯你贱”。如同高烧过后的虚弱,“身体”原本就不算强健的中国马铃薯产业在这番折腾之后更伤了元气。

  在从育种到种植、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中。种植环节,作为整个产业链中尚未实现工业化的一环,无疑是最脆弱的一环,其风险也最大。所以一旦遇上价格震荡这样的打击,企业伤不起,农民更是Hold不住。2012年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大减约20%。

  众所周知,种植业没有发展,育种环节就没有市场,加工、鲜食就得不到原料。如果种植没有合理利润,农民、合作社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不会有人愿意种地,整个产业链条将有中断的危险。显然,种植业的落后已经成为上游种薯企业发展的“枷锁”,成为全行业的“枷锁”。民丰薯业副总经理白永平指出:“现在是年景好的时候大家抢着种,不好的时候没人种,无序的种植加剧了价格的波动,而价格暴涨暴跌对产业造成了伤害。所以,长远之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种植,也就是种植由自发模式向订单模式转变,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此外,仓储也是平抑价格的要素。”而仓储恰是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另一根软肋。

  仓储困难,亟待解决

  仓储损失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损耗率超过25%。仓储条件的落后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且成为价格波动的“帮凶”。2011年的土豆卖难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仓储条件有限,马铃薯收获后必须在短期内大量涌向市场,而市场的需求是稳定的,一时难以消化,才会出现所谓的“卖难”情况。业内人士都意识到,只有加速推进产业化,完善仓储、深加工等环节,才能治标治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传统的马铃薯仓储库有着明显缺陷:建设成本高、工期长、耗能大、损失率高、仓储效益低。因此,研发新的马铃薯仓储技术是急需解决的全国性课题。

  就在中国马铃薯大会召开前两天,内蒙古民丰薯业启动了马铃薯仓储技术研发库。该研发库是与荷兰马铃薯中心合作投建,是国内首例。为此,荷兰大使馆农业参赞欧福旭先生亲临现场祝贺,并表示:“中荷两国早在1995年就已在马铃薯方面开展合作,二十多年来成功运作了多个合作项目,我很高兴看到今天的合作进入了更加现代化、产业化的新阶段。”

  而民丰薯业与荷兰的合作在三年前就已落地,启动了7万吨智能通风仓储库,使马铃薯库损率由30%降至10%以下。这次的研发库显然是在尝到“甜头”之后的大动作。

  尽管面对诸多障碍与困难,我们还是看到了产业人正在积极探索着出路,也有资深专家给出了中肯建议。艾格农业总经理黄德钧指出:“中国马铃薯产业现状是散、乱、差,要想共赢,必须走联合之道。首先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骨干企业,包括种植公司、合作社等,要形成利益共同体,然后达成产业协作,运用金融资本的支持,最后形成产业集群。这是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过程。”而作为产业之“根”的种薯环节,不仅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规范良好的市场环境,还需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真可谓任重道远。但据黄德钧先生预计,未来8-10年,马铃薯产业集群就会在中国实现。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种薯,中国马铃薯产业之“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20912/1991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