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南方日报》于今署名文章:构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体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28  浏览次数:81171
内容摘要:国家重点研究出版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负责人 于今 从国家哲学的高度而非仅从经济发展的单一角度,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基本要求,从而形成指导我国长远发展的国家哲学。难点是形成一个贯彻始终的理论逻辑体系,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一个评

bai.jpg

  国家重点研究出版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负责人 于今

  从国家哲学的高度而非仅从经济发展的单一角度,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基本要求,从而形成指导我国长远发展的国家哲学。难点是形成一个贯彻始终的理论逻辑体系,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一个评价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理论学术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学习、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广泛共识。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发展的观念,丰富了发展的内涵,拓展了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理性自觉,是在对现当代世界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它不仅是关于国家的哲学,是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还是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目前,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思想已经确立,但是该理论体系的具体内涵以及相互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还需要作出理论构建。所以,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使人们更加明确当代中国究竟应当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未来图景,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增加中国元素;在实践上,可以为各级领导干部认清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我国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已经做了多方面的长期研究,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理论话语。构建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一是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理论;二是要依据中国的发展经验提升新理论,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作出贡献。从微观层面来讲,目前的科学发展观研究还不够深入,人云亦云的理论成果多,有创建的理论成果少,诸如如何界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二字的内涵,如何界定科学发展的评价标准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从宏观层面来说,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社会、经济、环境的理论体系,现有的科学发展观研究过于注重经济层面,而对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研究不够。

  “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出版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从国家哲学的高度而非仅从经济发展的单一角度,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基本要求,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现有理论成果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展、深化,从而形成指导我国长远发展的国家哲学。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形成一个贯彻始终的理论逻辑体系,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一个评价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理论上正在探索、实践中亟需破解的问题。目前,中国发展模式或者说中国道路仍在探索,就是因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我们认为对过去30多年取得成绩的历史评价,依赖于未来30年我们做出了哪些成绩。如果未来30年我国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落实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解决腐败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问题的话,历史将会大大提升对过去30年成绩的评价;如果没有解决好,对过去30年取得成绩的评价将大打折扣。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所蕴含的道理。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从这个表述中,可以看出,我们研究的是广义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创新成果,其标准表述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种广义的发展观包含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狭义科学发展观。狭义科学发展观是广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广义科学发展观是以狭义发展观为核心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科学发展的理论。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的研究框架是:第一,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主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设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途径,二者在实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在功能和作用上是相互支撑的。第三,科学发展的规律:揭示社会运行的五大规律。科学发展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主要包括: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社会和谐动态稳定的规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规律。第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为依据,确立和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新内容。

  《科学发展观丛书》秉承了从哲学的高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则,以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需求为出发点,阐述学术观点,分析实践案例,提出政策建议,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套丛书是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的同志、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面综合研究科学发展观的项目。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共10册书,307万字,加上《五个统筹丛书》总计用了十年的时间。这套丛书的出版既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初步总结,也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未来的科学实践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十五国家重点项目“五个统筹”

  五个统筹丛书编审指导委员会(2002年-2007年)

  特邀顾问:成思危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习近平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马 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马文普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王旭东 (信息产业部部长)

  王富中 (国家安全部原副部长)

  王秉忱 (国务院参事)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厉以宁 (经济学家)

  孙文盛 (国土资源部部长)

  任玉岭 (国务院参事)

  曲格平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纪明葵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副总教务长)

  张春贤 (交通部部长)

  张学忠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李荣融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

  李建国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宋法棠 (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

  杜青林 (农业部部长)

  吴启迪 (教育部副部长)

  陈耀先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萧灼基 (经济学家)

  陈栋生 (经济学家)

  杨永良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传堂 (青海省省长)

  杨开忠 (经济学家)

  林毅夫 (经济学家)

  赵宗鼐 (中央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

  段应碧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

  胡乃武 (经济学家)

  徐冠华 (科技部部长)

  郭庚茂 (河北省常务副省长)

  强 卫 (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

  路耀华 (国务院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

  唐运祥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蔡 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温卡华 (中共广西常委、北海市委书记)

  蒲长城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

  樊 纲 (经济学家)

  课题负责人:于 今

  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丛书编审指导委员会(2007年-2012年)

  特邀顾问: 成思危

  顾    问: 陈至立 陈昌智 厉无畏  陈宗兴

  主    任: 李景田

  委    员:

  于信汇    马怀德    王旭东    王秉忱    王国生    王少阶

  厉以宁    白春礼    刘  鹏    任玉岭    曲格平    纪明葵

  张春贤    李荣融    李  伟    李君如    吴晓青    陈建国

  陈栋生    陈凤翔    陈全生    许智宏    杨传堂    杨开忠

  林毅夫    范维澄    段应碧    胡乃武    郭庚茂    徐锭明

  高尚全    萧灼基    强  卫    路耀华    蔡  武    梁  宏

  温卡华    谢和平    樊  纲    瞿振元    程宝山

  项目主持人:于   今

  《科学发展观丛书》内容简介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丛书》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需求为出发点,创新学术观点,分析案例事实,提出政策建议,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与学术相结合、发展与创新相结合、分析与实证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同时,该丛书是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的同志、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面综合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研究项目。其成果最终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共10册书。这套丛书的出版既是对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系统研究,也将为十八大以后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论点结合实例的特点,对各级领导干部全面、深入、系统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提高理论水平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借鉴作用。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对统筹中国城乡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发展模式、战略部署及应遵循的原则、对策措施等进行了深入阐析,结合农村土地制度、乡镇企业发展、城镇化的道路选择、生态安全等相关问题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措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列举了西方国家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案例,对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统筹地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各地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范例,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方法,为领导干部迅速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供了经验。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的贫困、就业、教育、城市化等主要问题,对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进行了系统阐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理论工作者具有启迪作用,对实际工作者具有借鉴意义。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及展望,概括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沿革、路径选择及其阶段特征,结合我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构想、政策经验,就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背景、理论和内容,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系、政策选择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权威性、可读性强。

  五个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别从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等方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说理透彻,可读性强。

  《建设学习型社会》围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公民等问题展开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为读者全面展现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成就,并探索其未来的发展途径,提出极具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对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立足于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形势,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及意义、理论基础、总体要求和战略架构进行了全面阐释,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了系统解析,结合国际比较,对我国推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出了建设性对策,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针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和功能、面临的挑战,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等内容进行了理论阐释和相关案例分析,理论性、可读性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机遇挑战、发展道路等问题,结合实践领域的积极探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兼具理论参考价值与实践借鉴意义。

  党建读物出版社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南方日报》于今署名文章:构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体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20828/1986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