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头发已斑白,但72岁的林企老人手脚依然利索——他一手用力揪着渔网,一手迅速拆下铅锭。织网捕鱼这活,他已经干了近60年。
世代为渔的他,古稀之年仍以渔为生,不过,收入却今非昔比,即使如今“退居二线”修补渔网,每天至少也有100元进账。
然而,这只是他收入的“冰山一角”。他和两个儿子拥有的七艘远洋捕鱼船,才是他们家的“印钞机”。仅2011年,这七艘渔船的年利润就高达280万元。
这样的“印钞机”,在林企所在的阳西县织篢镇谷围村鸡乸塱自然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两“台”。
该村77户人家,拥有143艘渔船,2011年海捕产值1.85亿元,年纯利润3880万元,人均纯收入10.5万元。在这个自然村里,年纯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有12户,固定资产超过500万元的有20户。
“广东最富渔村”的声名在南粤大地一时鹊起。
“带头大哥”倡议合作买大船
鸡乸塱村如今的富有,并非一蹴而就。
和所有渔村一样,受渔船和设备所限,上世纪80年代鸡乸塱村的渔民们也只能在近海捕鱼。“那时的捕鱼船还只是小舢板和木帆船,打来的鱼卖不了几个钱。”村民告诉记者,购买远洋渔船,走向深海,成了村民的迫切愿望。
1985年,村里先富起来的林进栈和村民们商量,大家一起出钱购买大船,响应者有九人,他们十人花四五万元买了一艘大船。随后,这艘可以出远门的大渔船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他们把赚来的钱又投入到买船上,如此反复,到1994年时,合伙购船的十人几乎每人都有一艘大渔船了。
村民当上股东实现“大家富”
林进栈并没有满足一时的富足,而是发动所有村民都入股买船。到2005年时,村里船只最多时已有300余艘。
“此前村里有人出海,也有人种田,看林进栈带了个好头,大家就都买船出海了。”村民林计开说,自己受林进栈、林织、林玲三兄弟的影响,16岁就跟船出海捕鱼,18岁时当上船长。如今,他已是村里渔业公司的副总经理。
从1998年开始,第一批创业者林进栈等人就不再出海了,他们在陆地上盘算着如何把海洋渔业做大做强。2005年,林进栈兄弟和村民们一道,开设了集海洋捕捞、加工销售、后勤服务于一体的渔业公司,“龙头企业+渔民”的新模式吸引更多村民的加入,而股份合作的形式,也让村民都当上公司股东,并享受着不菲的年终分红。
捕鱼足迹遍布太平洋印度洋
随着条件的改善,鸡乸塱村渔民们的设备也开始“鸟枪换炮”,逐步淘汰了抗风能力差、航速慢、耗油高的木质船,更换成功率大、抗风能力强的钢壳船,并配置远程单边带对讲机、雷达、“三合一”海图机、测风仪等先进仪器。设备改进后,他们的捕鱼足迹也逐步扩大,如今捕捞区域已遍布太平洋和印度洋。
“我们大部分船只都是在南海和东海捕鱼,但这些年一些远洋船队开始走出国门,步入公海,甚至在一些国家建立了补给基地。”林计开告诉新快报记者,为捕到值钱的剥皮鱼、金枪鱼、金线鱼等,他们下个月就开船去斐济,在那里,他们已建立起远洋基地,“我们还计划派五艘船去阿曼,去那里建立基地”。
这些改变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明显的。仅2011年,全村单艘渔船最高产值达330万元,单艘渔船一般产值约180万元,最低产值也有150万元。
富裕后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富裕后的鸡乸塱村是怎么样的?
近日,新快报记者来到鸡乸塱村看到,那里绿树成阴,别墅成群,亭台水榭,俨然一幅宜居安居的现代乡村画卷。别墅群后的低矮平房并没有拆掉,而是保留了一些青砖老屋,他们还计划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渔业怀旧景点。此外,他们还建起了图书室、资料室,还兴建了垃圾中转站、污水简易净化池。
更难能可贵的是,近几年来,村里没有一人吸毒,也没有发生一件偷窃、抢劫、参与六合彩赌博等事件。现在,即使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没闲着,都在做工,村里380多号人口,没有一个人出去打工,都在为村里的渔业忙活着。
他们还接纳了雇请的外地船员们的家属,让他们的子女在村里就读,让他们的家人在村里的渔业公司务工。如今,这里已成为阳江市乃至广东省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去年,该村被列为第一批省宜居村庄,2011年12月更是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
鸡乸塱村的致富法宝:股份合作
一个在1997年时还只有20余条小木船的渔村,何以在短短十多年间拥有143艘每艘动辄几百万元的大功率钢壳渔船?鸡乸塱村人给出的答案是:股份合作制。
据了解,村里林进栈三兄弟创立的渔业公司,早在1997年就与一些有实力的村民合股购置渔船,双方既可共同经营,也可委托经营,年终按船核算分红,其间一方可以向对方收购股权。
这样,公司既能以最少的资本控制最多的渔船,有一定资本的渔民也能早圆“船老大”的梦想,资本少的村民至少也能当上股东,享受年终分红。如今,该村不少“船老大”就是靠这条“先入股、后控股”的路子发展起来的。
此外,他们还通过合作,谋求另一种“额外效益”:公司有专门的运输船为作业渔船送去物资补给,并接回渔获产品。这样,既不会耽误生产,也为渔船降低往返成本10%。
丁力点评
小渔村集体富裕的路子走对了
“这个小渔村把发展的大方向走对了!”昨日,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教授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鸡乸塱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具有可推广性。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丁力认为,目前广东一些农村发展不理想,是因为政府没能很好地将农民或渔民组织起来。“有的可能组织起来了,但一加一小于二,没有组织好。”他认为,村民自治的核心问题是,让村民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组织起来,“没有共同利益,把冤家和对头组织在一起,肯定是不行的”。
而鸡乸塱村正是在这种发展瓶颈下走出了一条新路。丁力认为,这个小渔村大家走的是共同富裕、集体富裕的道路。丁力说,鸡乸塱村的致富路径也值得好好学习。“帮扶,充其量是脱贫,富裕就要靠自己。”他说,鸡乸塱村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力量,而不是靠政府的帮扶,他们走的是一条依照市场规律办事的路径。
他认为,这个小渔村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公平是建立在效率基础之上的。“这么多的渔民都通过市场化的形式得以组织,并合作起来,捕完鱼后再通过群体效应,使捕来的鱼很快能够在市场上出手。”
“走市场化道路,让渔民在市场上成为强者。”他认为,这也是实现幸福广东、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路径。
“现在很多地方想富裕,想到的大多是招商引资,但实际上,这条路很难走得通。”丁力认为,鸡乸塱村就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他们依据自身靠海的优势,自主创业,靠自身力量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