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全面小康的江苏攻坚——苏北区域崛起启示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5-05  浏览次数:81336
内容摘要:滚滚长江东入海,隔出苏南和苏北。苏南的发达与富庶,苏北的落后与贫穷,曾经让江苏人在经济地理和精神心理上,隔出自豪与自卑的两个世界。 如今,自卑的苏北人开始自豪了:苏北5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GDP去年突破万亿元,人均高出

    滚滚长江东入海,隔出苏南和苏北。苏南的发达与富庶,苏北的落后与贫穷,曾经让江苏人在经济地理和精神心理上,隔出自豪与自卑的两个世界。

    如今,自卑的苏北人开始自豪了:苏北5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GDP去年突破万亿元,人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千元。

    自豪的苏南人开始自谦了:谷雨前夕,苏北工作会议观摩中,苏南干部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超乎想象”、“震撼”等词语,来表达对苏北发展变化的惊叹。

    不仅是江苏人自己看自己。此前不久,邻省一个地级市干部团来苏北考察,惊呼:“今天,我们选学习标兵,不能不把目光投向苏北!”

    中央一个调研组来调研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张国家战略棋盘上,苏北推进全面小康的攻坚,走出了许多富有启示意义的“亮子”!

    从经济“洼地”到发展“高地”的快速崛起

    大地铺绿,春色满目。4月13日至14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苏北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宿迁会址长廊里,苏北五市发展图表,令人惊羡。

    会前的千里观摩中,苏北发展的大视野、大手笔、大项目、大变化,更让与会者看到了苏北全面实现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徐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年翻了近两番,连云港5年内大项目投入高达1万亿元,盐城今年近2000亿元“砸”向60个大项目,淮安总投资585.5亿元的122个工业重大项目同时破土动工,宿迁正在向三个“千亿级”和三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奋进……

    工业发展看园区,城市建设看项目,农业发展看基地……从田间到工厂,从基地到园区,从乡村到城市,一个个如火如荼的建设现场令人振奋。

    在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引进的可成科技公司,4万美元一台的设备一溜儿排开就是7000台;在淮安盐碱产业科技园,一个千亿元级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呼之欲出;在徐州光伏产业园,产值千亿元的多晶硅产能已居世界第一;在盐城沿海工业园区,一个新进项目总投资就达500亿元;宿迁曾经最贫困的沭阳县软件园,2011年实现税收2.23亿元,是2008年的49.6倍……

    恰恰就是这个曾经是江苏最穷的沭阳县,1996年,城市化水平仅为7.5%,城镇人均楼房面积不足1平方米;全县仅有十余家传统工业企业,财政收入只有1亿多元。

    在短短十多年间沭阳实现“洼地崛起”。如今的沭阳,高楼林立、街道繁华,进城农民、返乡创业人员、外来人员,以每年5万人的速度向沭阳城区集聚,工业规模企业近600家,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6.26亿元,位居苏北各县前列。2011年底,全县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33.08万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2010年1月正式启动的盐城盐都农村经济开发区,覆盖6个镇、33个村(居)、8.2万亩耕地,涵盖高效农业、精深加工、生产物流、旅游观光、社区建设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在荣获国家“生猪产业大县”称号的同时,投资数亿元对开发区沿线的8个镇、100个行政村进行连片环境整治,使受益人口达26万人。

    苏北从经济“洼地”到发展“高地”的快速崛起,不仅体现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更体现在农村和农民告别贫困走向富裕和幸福的过程中。

    “苏北阜滨响,穷得叮当响;扶贫政策好,全民奔小康……”这是记者在苏北盐城阜宁、滨海和响水县农村采访时,记下的一段农民顺口溜。曾经列入江苏贫困县的这三个县,如今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农民收入和幸福指数,已经远远跳出昔日“洼地”,进入全面发展和幸福感受的全新“高地”。

    从“南援北接”到“南转北接”的协调发展

    苏北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地区。占全省53%土地面积的苏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大体在30%左右。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工业、外向型经济和市场经济率先迅速发展,拉开了苏南与苏北的距离。苏北的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逐年下降,到2005年跌破了20%。

    2005年~2006年,江苏关于加快苏北振兴、南北产业转移等重大决策与振兴政策的密集出台,从单向扶贫的“南援北接”,到南北共建开发区的“南转北接”,以产业转移为载体和特征的江苏南北挂钩区域协调发展的正效应不断被扩大。

    2006年12月,由最贫穷的宿迁与最富庶的苏州结对共建的“苏州宿迁工业园”问世。随后,“江宁—淮阴”、“无锡新区—新沂”、“常熟—泗洪”、“宿豫—张家港”等首批10个南北共建工业园区在苏北拔地而起。

    省长李学勇在这次苏北工作会议上总结说,7年来,苏南累计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12282个,总投资8405亿元。南北共建开发区37个,引进项目1489个,总投资1238亿元。

    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经济规律,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现象。由于创造性地实行了从“五方挂钩”到“四项转移”和“一市一策”的南北对接,江苏实现了转移方与被转移方“双赢”的良性转移、协调发展。

    “仅靠行政推动,不可能转移得这么多、这么好。”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专家叶克林认为,南北产业转移,最大驱动力是市场。江苏省关于南北挂钩、共建园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中,第一条就是“市场导向原则”。

    如果说资源优势为转移企业“长高变壮”提供了营养,那么,丰富的人力资源则是企业提档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常熟波司登近年最头疼的不是订单,而是招工。动辄数以千计的熟练工在苏南并不好找。2007年,波司登北上泗洪建生产基地。投产前,一个月就顺利招到3000名熟练工。现在波司登常熟总部主抓研发、设计,营销和生产大多放到苏北。

    苏南大企业北上,既拓展了自身空间,也为苏北产业升级提供了支撑。红豆淮安工业园本来定位为纺织服装加工生产基地,随着淮安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红豆集团将工业园重新定位成了科创园。按照红豆总裁周海江的思路,将赋予科创园区域研发、新品生产等功能,最终成为苏北科技研发企业总部。

    “来一个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就相当于来了一条产业链。”常熟·泗洪工业园负责人介绍说。形成产业链还不够,苏北人努力把转移效应做大,一个好项目就争取做成一个全新的产业板块。

    江苏中能硅业2006年落户徐州市经济开发区,短短3年,徐州多晶硅产能位居亚洲之首,今年多晶硅及光伏相关产业规模将达1000亿元。

    由一个项目拉出一条产业链、再做出一个产业园,最后形成一个千亿级产业板块,苏北进入了“大项目时代”。

    一个“看得见”的良性循环就是,产业板块的形成,反过来又成为吸聚资本的强磁场。IT企业富士康落户淮安,短短2年,就在江苏省内形成了“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IT制造产业格局。

    有人说,如果工业化是一根“杠杆”的话,要撬动苏北,还需要一个支点。在苏北振兴的过程中,筑起这个有力支点的,就是一套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与项目和园区南北共建同步,江苏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也在逐年增加。起始的2001年,仅有7.68亿元,到2011年已经增长到2310亿元;省级支持苏北发展资金累计达到4006亿元。

    采访中,江苏省“苏北办”的同志概括这些年来南北帮扶对接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制度化”;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双重作用下,南北挂钩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开放之“窗”;产业转移更像是一块块大砖,敲开了苏北超越常规的发展之“门”;政策体系犹如一台台强力发动机,不断驱动苏北加快奋进之“轮”。

    苏北由此正在崛起为增长高地。苏北5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苏北GDP首次突破万亿元,人均达36040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57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从“省定小康”到“县域小康”的高标杆撑跳

    有人说,江苏与中国现代化战略有深厚的渊源。1983年邓小平的苏州之行,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并逐步提出了包括“小康”目标在内“三步走”战略。江泽民、胡锦涛两任总书记又对江苏提出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任务。

    2011年11月,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第十二次省党代会上宣布:江苏省已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罗志军说,达到“省定小康”还是一个平均数,江苏提出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

    江苏为此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体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4大类18项25个单项指标。这是江苏人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高标杆撑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补齐苏北这块最短的‘短板’。”从这个共识出发,苏北五市进入攻坚的比、赶、超时序进程。

    进军全面小康,“短板”短在哪里?苏北各市县纷纷对照4大类18项25个单项指标,找出和补齐自己的“短板”。

    曾经是江苏最穷的地级市宿迁,2010年该市全面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这些“短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较慢;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增长缓慢;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完成难度较大。

    “这些指标是全面小康的重要路标,比如R&D,相对GDP来说,也许让绝大多数老百姓感到很陌生。但是这三个字母跟我们的生活却息息相关。”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说社会经济发展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那么,R&D经费支出就是让机器不断提速的新型燃料。”

    在全面小康攻坚进程中,宿迁紧紧抓住作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的历史机遇,在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上不断迈出新步伐,成为江苏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先行区”,受到全国的广泛关注。

    苏北实现全面小康,“短板”还在于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富裕文明,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徐州市“宜农则富农、宜工则强工、宜游则优游”的分类考核机制搅活了徐州镇域发展的“一池春水”。

    多年来,依山傍水的铜山区汉王镇,总在发展工业与农业之间纠结。去年,该镇获得徐州市镇域经济“禁止工业发展类”一等奖,并荣获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颁发的“中国绿色名镇”称号。

    2011年,徐州市114个乡镇中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亿元的镇达到30个,较上年增加14个。镇域经济壮大支撑县域经济崛起。10个县(市)区放眼全省“找榜样,赶标兵”,在2011年全省县域考核排名中全部实现进位。

    “苏北实现的全面小康应当是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共同富裕方向、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示范意义的全面小康。”省委书记罗志军说。

    按照这个要求,苏北铜山区启动“3年攻坚、10万农民脱贫”工程,先后投入财政奖补资金4018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837万元,设施产业带动脱贫项目156个,目前10万贫困人口已经基本摘掉了“穷帽子”。

    苏北全面小康攻坚目标定位之一,是到2015年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记者采访省扶贫办负责同志获悉,到2011年底,江苏全省农村468.2万贫困人口提前一年脱贫,在全国率先消灭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江苏持续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

    罗志军说,总体上看,苏北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全面小康建设的攻坚期。苏北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和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南北合作共建、民生幸福工程以及新一轮扶贫开发等“六大行动”,真正实现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全面小康的江苏攻坚——苏北区域崛起启示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20505/1924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