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农药废渣盐案发已经一年多时间,但至今流向和用途并不明晰。部分涉案省份的盐业主管部门的追查才刚刚开始,这些令人揪心的农药废渣盐是如何闯过层层关卡流入食品领域的?
刚吃完年夜饭,食品安全的伤口上就被撒了一把盐。
“1.4万吨农药废渣盐流入全国12个省,部分产品冒充食盐流向餐桌。”1月31日,新华社发布的这条消息被网络疯转。
案发地在安徽阜阳,涉嫌非法制售的企业为江苏镇江海天盐化公司,而其生产原料来自镇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除草剂后产生的废渣。
被查出的这种“比食盐还漂亮,还白”的“农药废渣盐”中农药“草甘膦”含量,明显高于美国、欧盟、日本农产品贸易每公斤20毫克的安全标准。
近年来,工业盐流向餐桌在国内屡屡发生,但在流入食品领域的私盐中检出农药成份却是第一次,且“1.4万吨”这一数字惊人。据统计,镇江市年食盐消费量为1.5万吨。也就是说,假设这批非法制售的废渣盐全部流向餐桌,足够300万人吃一年。
南方周末记者千里奔波案发地,废渣盐销售地,调查发现,尽管案发已经一年多时间,1.4万吨农药废渣盐的流向和用途并不明晰。部分涉案省份的盐业主管部门也是通过媒体报道才得知相关信息,包括最大一批6000吨废渣盐流入地黑龙江省在内,追查才刚刚开始。
2010年11月5日凌晨,阜阳市有关部门在闻集镇查扣18吨伪装成“元明粉”的工业盐18吨,由此破获了农药废渣盐流入餐桌一案。(资料图片/图)
私盐案惊动公安部
“案情能够全环节侦破有很多偶然因素。”
2010年11月5日凌晨,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公安分局接到群众举报,在闻集镇两河口坝子上有人卸私盐。民警到达现场后发现一辆江西牌照的大货车正在卸货,货物用白色编织袋包装,其上标有“元明粉”字样(即硫酸钠)。
“案情能够全环节侦破有很多偶然因素。”一位全程参与此案调查的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经盐务部门现场检验,18吨“元明粉”实为不明工业盐。根据相关规定,非法经营工业盐只有超过20吨才能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此前,多次面对刻意为之的“18吨”“19吨”等案情,盐政执法部门只能处罚承运人,连买卖私盐的人都无法处罚。
与以往不同的是,两名司机承认,曾两次将伪装成“元明粉”的私盐运到阜阳市闻集镇,涉案盐达52吨。而真正让案情性质发生变化的,是确认该盐流入了食品领域。
“如果对方坚称是工业用盐,卖给企业做防冻剂、融雪剂,同样难以立案。”上述人士指出。
根据司机指认,在闻集镇大宁行政村粮油经销者宁克启的门面房内,公安机关查获了18.8吨私盐,并查扣私盐贩卖者宁克启销售私盐的记录账簿。据宁克启交代,其通过太和县赵庙镇范献福购买工业盐作为食盐予以销售共12.4吨,分别销售给闻集辖区内打烧饼及炸馓子等从事食品加工的人员。下线人员对宁克启销售食盐一事均予以认定。
公安机关当即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走访,抓获了范献福及其上线刘伟,并溯源至镇江海天盐化公司。
按照现行的食盐检测标准,被查扣的“农药废渣盐”除未加碘外,基本达标。考虑案件的重要性,在公安部的协调下,专案组将查获的“农药废渣盐”样品送至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分析与环境毒理实验室检测。
该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农药废渣盐”中农药“草甘膦”含量为55mg/kg。明显高于国家安全标准。该实验室一位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检测“草甘膦”在技术上并不复杂,“但是一般不会想到食盐里面会有农药残留”。
草甘膦俗称除草剂,是目前世上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农药品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草甘膦本身毒性较低,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口服后对呼吸系统、口腔黏膜都会造成伤害。
朱毅指出,未按食品生产规范生产的工业盐,更为严重的危害是重金属和工业原料残留等诸多问题。
在掌握了确凿证据后,专案组一举抓获了“海天盐化”股东刘伟、陶先楚、戴凤山等人,进一步查明该公司累计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1.4万吨,销往12个省份。
(CFP/图)
神秘公司的暴利生意
“打个比方,我们是合法卖菜刀给人切菜,没想到有人会拿去砍人。”
涉案的“农药废渣盐”在业内被称为“工业副产盐”。2009年12月31日之前,中国允许生产含量为10%的草甘膦产品,而该产品的原料即为工业副产盐,因此过去并没有废渣需要回收处理。
被此案牵涉的江南化工有限公司法律主管曹小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公司是直到2010年,才涉及到工业副产盐处理问题。
2009年,镇江市多个相关职能部门以“会议纪要”的方式同意该公司把废渣作为工业副产品予以处理,同时要求“避免该产品非法流入盐业市场”。“海天盐化”正是为此而生。
海天盐化公司注册于2010年1月,注册资金100万,最初的经营范围包括沐浴保健盐、融雪盐、印染助剂、工业盐等产品的销售和研发。南方周末记者在查阅工商资料时发现,2010年3月一条变更信息显示,除工业盐的销售和研发外,该公司经营范围自此增加了“搅拌加工”一项。
根据案件公开资料,“海天盐化”以每吨40元的价格购得农药废渣,同时“江南化工”每吨给予“运输费”补贴30元。这意味着,“海天盐化”实际以每吨10元的极低价格获得原料。
这些原料通过简单清洗、脱干等工艺后即生产出盐品。而后,该公司将盐品包装成工业原料“元明粉”、英文“M.N.I”及无标识的三种50公斤包装予以销售,平均每天生产约40吨,每吨售价350元至400元。
曹小书称,从江南化工的角度来讲,海天盐化是在工商登记的企业,同时双方也在职能部门办理了相关手续,销售即是合法的。案发后,江南化工即与对方中止了合作。“打个比方,我们是合法卖菜刀给人切菜,没想到有人会拿去砍人。”
由于农药废渣盐高度敏感,涉案两企业均在镇江新区,江苏方面力图将此淡化为个人行为,但安徽方面的办案人员认为,“海天盐化”此举具有“主观故意”嫌疑,而且他们怀疑流入地不止安徽一地。
在安徽阜阳庭审上,“海天盐化”股东之一刘伟当庭辩称,其只是作为工业盐进行销售,对于购买者作食用盐使用并不知情。但先后多次从其那里购买“农药废渣盐”的商贩范献福当庭反驳说,工业盐有工业盐的渠道,“刘伟不可能不知道这盐是卖给人吃的”。
那么,农药废渣盐通过貌似合乎规程的渠道流入食盐领域,究竟是个人行为还是企业行为?相关部门审批后有无监管?
镇江市盐务局相关人士称,具体情况由省局统一发布。2月7日,江苏省盐务局方面以相关负责人外出开会为由拒绝接受采访。
2010年11月5日凌晨,阜阳市有关部门在闻集镇查扣18吨伪装成“元明粉”的工业盐18吨,由此破获了农药废渣盐流入餐桌一案。(资料图片/图)
万吨农药废渣盐去哪儿了
“未发现流入和未流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说白了,这么大的案子,谁都怕担责任”。
1.4万吨农药废渣盐究竟去哪儿了?2月1日,镇江有关方面通过《镇江日报》回应称,由“海天盐化”生产的工业盐被不法分子在阜阳当地冒充食盐,流向一些粮油店和小商贩的工业盐数量为12.4吨。除此之外,目前尚未发现有其他类似情况。
同一天,江苏省盐务部门宣称,截至目前,经其他省市协查,除安徽阜阳之外,尚未发现这批工业盐流入其他地区食用盐市场。
南方周末记者在安徽获得的一份内部报告显示,自2009年9月份试运营期间至案发,海天盐化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工业盐计1.4万吨。在该公司销售环节中,刘伟通过物流公司销售工业盐约2000吨;陶先楚销售至哈尔滨希普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约6000吨。
而根据物流情况调查,“海天盐化”通过江苏牌照车辆贩运“工业废渣盐”6000余吨,河南和安徽牌照贩运3000和2000余吨,另有江西、山东、内蒙古、上海、河北、福建、广西、山西、陕西牌照车辆分别贩运10至200吨,致使“农药废渣盐”非法流向全国多地市场。
针对报告中提及的“哈尔滨希普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南方周末记者致电位于哈尔滨市的黑龙江希普建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位自称于玲(音)的女士称,公司还未上班。负责人联系不上。据其介绍,该公司主要经营水泥助磨剂,生产中要用到大量的工业盐。至于有无和海天盐化合作不太清楚。
负责稽查工作的黑龙江盐务局局长助理李玉梅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该局自2月7日起已下发紧急通知,对全省进行拉网式的清查。当记者问到流入黑龙江的6000吨农药废渣盐时,李玉梅说:“我们一点也不知道,你这个信息是从哪里来的,可以给我发一下吗?”
李玉梅称,截至2月8日上午,江苏或安徽盐务部门没有和他们联系过。
南方周末记者分别致电山西、湖北等省盐务部门,对方均称目前没有发现农药废渣盐流入食盐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据公安部门调查,涉案人陶先楚、刘伟二人均有贩卖私盐前科,其中陶先楚曾于2002年因贩卖私盐被武汉市硚口区法院判有期徒刑一年,刘伟因贩私盐被罚款1万元。南方周末记者查阅工商资料时发现,在出资注册的100万元中,公司法定代表人徐敬东与陶先楚各出资50万元。
办案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就地理位置来说,阜阳市大部分还属于农村地区,老百姓图便宜,再加上消息闭塞,极易成为食品安全的盲区。即使已经成为风暴中心,大多数民众却并不知情,还是安心地嚼着烧饼和馓子。“中国并不是只有阜阳地区才有城郊接合部和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该人士说。
面对全国各地不约而同的未发现农药废渣盐流入的新闻,上述办案人员苦笑着说:“未发现流入和未流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说白了,这么大的案子,谁都怕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