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村委会 » 合作资讯 » 正文

山中木桶成为村民“绿色提款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06  浏览次数:8553
内容摘要:山脚下的蜂桶 桶内的野蜂 上饶县五府山镇属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7.8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69.8%。境内山脉灌木丛生,四季葱郁,野花盛开,丰富的蜜源为发展养蜂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五府山镇中华蜜蜂已有数千年的生存史,2007年上饶县五

  农村网http://www.nongcun5.com/)上饶县讯:五府山镇属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7.8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69.8%。境内山脉灌木丛生,四季葱郁,野花盛开,丰富的蜜源为发展养蜂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五府山镇中华蜜蜂已有数千年的生存史,2007年上饶县五府山镇被中国农业部、中华养蜂学会授予“中华蜜蜂之乡”和“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基地”称号。而五府山镇中华蜜蜂繁育基地也被中华蜜蜂协会誉为“全国少见的原始中蜂资源保存库”,并被授予“中华蜜蜂模式产地”称号。

  野生中华蜜蜂主要生活在雨水较多,空气湿润,蜜粉源植物种类较多的山区、丘陵地带,在树洞、崖下、岩缝、土穴等防风避雨处营造巢穴,繁衍生息。五府山镇村民从野蜂的生活习惯中寻觅到了商机,在山谷里、房檐下、石岩下、草丛中,处处可见村民放置的原始立桶式木蜂箱,极为壮观。野生中蜂会依据习性,一段时间后自动钻入村民放置的圆桶蜂箱安家繁衍。村民只需在放置蜂箱后隔个10天半个月去转一圈,检查有无蜂群迁入。发现蜂群迁入后,村民再将蜂箱从山上迁下,一个无需成本,不要太操心,能自动生产纯天然蜂蜜的“绿色提款机”就这么产生了。

  “又有一群野蜂迁进蜂箱了,过两天就把这个蜂箱搬下山,明年夏天就能割蜜了。”记者在五府山镇船坑村遇到蜂农洪宗贵时,他正在巡视自己在山上放置的圆桶蜂箱,欣喜地发现一个蜂箱里已经有蜂群“入驻”。洪宗贵从几年前开始养殖蜜蜂,第一年就用圆桶蜂箱引来40群蜜蜂,尝到甜头后今年又扩大规模,通过引进野蜂和分群,现在他的蜂群已经达到70余群。

  “我们这里生态好,蜂蜜是蜜蜂在山上采野花酝酿出来的,绝对纯天然,所以价格也高。”洪宗贵告诉记者一组数据,每个中蜂蜂群一年可以割蜜20公斤,这种“绿色蜂蜜”售价都在每公斤200元左右,而且还供不应求。洪宗贵说,在获得“中华蜜蜂之乡”的称号后,五府山镇的野蜂和天然蜂蜜已经名声在外。“每年上饶市和附近县区的人都会开车到我们山里来购买,真的是供不应求。”

  高洲村村民李培丰原本在外打工,对村里常见的野蜂不屑一顾。令他没想到的是,村里一些留守的老人们利用山里的野蜂干出了大事业,一年下来比他在大城市打工的收入还高。李培丰见此情形也按捺不住,辞职回来养蜂,由于没经验,第一年虽然引蜂成功,但产蜜不多,收益不大。为此,他专门去浙江拜师学艺,学习养蜂,准备今年大干一番。“今年效益已经很明显了,家乡的这些野蜂确实是宝,就靠这些木桶,一年下来比打工的收入高多了”。

  “李培丰这种年轻又具有一定知识的新蜂农是我们重点培养的对象。”五府山镇负责蜂蜜产业的翁宗福介绍说,过去由于中蜂产蜜量低,蜂蜜价格也不高,村里蜂农不多。自从获得“中华蜜蜂之乡”称号后,纯天然的蜂蜜价格直线上扬,虽然养蜂的人多了,但大多是村里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养蜂知识缺乏,后继乏人。为推动蜜蜂产业发展,县、镇各级政府都制定了如提供贴息贷款、对养蜂大户给予奖励的财政扶持政策,同时县农业部门也及时提供科学技术http://www.nongcun5.com/jishu/)支持,为蜂农开设“基地课堂”,在一线给蜂农传授养殖中蜂的知识,帮助蜂农做大做强产业。

  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五府山的纯天然蜂蜜供不应求,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该镇蜂农数量已经达到1000余户,然而这1000余户蜂农都只生产一种产品――蜂蜜。产品结构单一,且该镇没有一家蜂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蜂蜜仍靠蜂农自产自销,没有发挥产业化生产增值的作用。该镇生产的蜂蜜虽然品质高,但包装简陋,产品外观与蜂蜜的高价位极不匹配,难以打入高端市场。

  不过,当地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问题。该镇党委书记郑文范告诉记者:“我镇养殖技术(http://www.nongcun5.com/jishu/zonghe/)生产还是没有改变过去以单纯生产蜂蜜为主的格局,因此,要改变格局,蜂产品多元化将是以后我镇蜂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全力打造集中蜂养殖、产业展示、旅游休闲和蜂疗保健于一体的‘中华蜜蜂谷’已经初步成型。中华蜜蜂,也将给我们酝酿出‘甜蜜的事业’”。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山中木桶成为村民“绿色提款机””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1206/1732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