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似乎有种普遍的看法,农民仅靠“土里刨食”不行了,不跳出“农门”发不了财,似乎只有外出打工、做生意才有前途。
在睢阳区高辛镇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不出“农门”,农民同样能增收发财。该镇就是依靠木材加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三大产业”铺就了增收路、富民路。木材加工顶起“半边天”
从2008年至今,高辛镇从最初的2家桐木加工户发展到现在拥有5个专业村,从原有单一的桐木加工到多种木材加工的转变,从原有简单的木条加工向现在高附加值精深家具用材的转变。谈到木材加工的变化,高辛镇党委书记李传奎说,木材加工已经顶起了高辛镇经济的“半边天”。
据近日统计,目前全镇共有木材加工户1021户,拥有专业村5个,从业人员2000人,年创利润3000万元。
斗赵庄村是全镇搞木材加工最早的村之一,该村辖6个自然村,总户数465户,人口1873人,自2008年镇政府引进桐木加工以来,经过几年发展,全村90%以上的农户搞木材加工,年产值2000余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木材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的人员达2600余人,其中外来人员占32%以上,吸引周边山东、柘城、鹿邑、亳州等地打工群众,月收入少则1800元,多则2700元。
“新型农民、新型农家”在全村成为较为时髦的口头禅。由于木材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全村90%的农户盖起了新楼房,电视机、影碟机、洗衣机、电话机、手机的普及率达100%,90%的农户用上了液化气或电磁炉,30%的农户开上了小汽车,部分农户还用上了电脑,安装了太阳能、空调。
种植结构调整鼓了农民“钱袋子”
寒冬以至,许王庄村民杜敬生正在忙着为自家3亩大葱施肥、封沟,看着他如此认真小心,记者上前问个究竟,他笑着说:“这是留种子用,我不光对它好,家里还有4亩芹菜需要照看呢,明年我们全村群众收入全指望着它们呢!”据介绍,该村共有耕地2180 亩,每年种植蔬菜 600亩,特别是大葱在整个高辛镇集市上占到95%,他们一家收入仅靠蔬菜就达到4万元。
近年来,高辛镇注重发挥技术协会作用,引导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形成了由单一的“麦茬棒、棒茬麦”的传统农业种植向高效农业的转变。该镇侯庄村共有1616亩耕地,经济作物种了1020亩,且全村85%以上的土地都实现了大蒜、西瓜、辣椒“一年三茬”和小麦、白菜、玉米、辣椒“一年四茬”套种模式,仅此一项,亩均增收1至2万元。该村支部书记刘训合给我们算了一笔账: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1500元,全村无一处楼房,道路不通。如今,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500元,新规划建成楼房61处,投资100余万元修通全村水泥路,购买小汽车12辆。
大学生当“猪倌”引领养殖发展方向
梁刘庄村支部书记江行打电话说:“猪倌”又“大发”啦!为探个究竟记者急忙去了位于梁刘庄境内的宏顺养殖场。
刚入养殖场柏油路口,就远远看到十余辆大车堵住养殖场大门,待记者走到门口,看到养殖场老板刘建峰正忙着给进场“相货”的人消毒,刘建峰看到记者笑了一下,让我等会。好大一会,他走了出来对记者说,南京屠宰场收猪客户。当记者问今天能出售多少头,他笑着说:“大概500来头”。当说起“大发”时,他宛然一笑:“月月我都‘大发’。”刘建峰1996年大学毕业后,在家从事教育工作5年,后改行养猪,从三五头直到整个院内没有下脚地方,尝到甜头的他从此当起了大学生“猪倌”。2007年他进修回来后筹资500余万元,新建成温室生产、自动喂料的大型养殖场,现有能繁母猪297头,年出栏6000头成品猪。当问起风险时,他说道:不经历风险,不可能见效益;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只要市场好,技术我没问题。当问起效益时,他含蓄道:“几百万吧。”
目前,在高辛镇通过政府资金协调、环境支持、让有为的人“有位”等措施,让很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发挥了带动一方致富的“主力军”作用。江陈楼村养殖大户崔开市自1990年开始养殖以来,现拥集蛋肉鸡孵化、抚育及商品鸡出售为一体的大型养殖场,带动全镇发展养鸡户36户,2011年他被选为睢阳区党代会代表。
在这些养殖大户的带动下,目前高辛镇养殖业出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散养到规模化发展,畜牧养殖占全镇农民收入的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