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县孙桥镇,著名的国宝桥米发祥地,大旱之年的重灾区,今秋农田水利建设异常红火,农民抢着挖堰塘。1日,记者专程去探访。
从京山县城沿皂当公路一路西行,绵延成片的青青麦苗和油菜田间,一座座扩挖的堰塘内,碧水涟涟,前几天的大雨,已充盈一池新水。
彭波,黄台村6组村民,他投资7.5万元扩挖的李湾堰,深6.5米,可蓄水4米深,达4.5万方。“深挖塘,多蓄水,能养4000只鸭子,一年赚几十万。”他说。
今年大旱,彭波损失惨重。整修前的李湾堰水深仅40厘米,淤泥深达1.3米,蓄水不足1万方,抗旱保苗,抽干了水,彭波不得已贱卖2000多只鸭子,偏偏今年行情特别好,损失十几万。“就是上级不组织,这塘我也要挖。”彭波说。在村集体协调下,彭波与其他5户受益人达成协议,租赁经营塘堰经营权,改造后负责解决其他5户78亩田的灌溉用水,按每亩每年收取抗旱费10元。
黄台村支书胡文贵说,我们村350多户几乎家家养鸭,离不开堰塘。9月份,县里开秋冬农田水利建设会,村里马上开村民大会,号召挖堰,并确定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村民们抢着要挖,目前已扩挖好的27口堰,全是农户单独出资开挖,已投入123万多元。“为避免纠纷,村里出面签订协议,首先要保障农户的灌溉用水,所以租赁的养殖户堰塘都挖得很深,可多存水,保证灌溉和养殖的需要。”胡文贵说。他去年自掏腰包扩挖堰塘,养了700多只鸭子,赚了2万多元。
至11月底,该镇已投入资金696万元,改造扩挖塘堰482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