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拥有社会最强研发资源与学术资源的组织,是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应该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不过,从近日被广泛议论的科研经费乱象等事件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以下总结了三种高校科研"怪象"。
现象一: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
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经费被肆意侵占挥霍,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如今到位的科研经费,成了部分人的"圈钱"法宝。
分析:国家重视科技创新(www.1633.com),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科技部部长万钢曾说过:"我国科技经费节节攀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年均20%的增长,我国科技基本走出了经费短缺的时代"。
经费不缺,但科研精神缺失了。国家研究经费向来是高校竭力争取的对象,但很多时候高校科研不再是为了出新成果,而是为了更好的圈到更多的钱,快速的满足个别集体、个人的利益。
并且,由于我国科研成果验收机制的缺失,导致目前的情况是,只要科研项目申请成功基本上都能够通过验收。由于缺乏认真结题验收与科学评估的后果,缺乏对科研人员研究行为的约束,申请项目等同于写方案捞钱。
现象二:论文数量世界第一背后的严重学术造假
近年来,中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期刊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数量第一的背面竟然是,这些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有价值的论文极少。
分析:一篇论文发表后被同行引用的次数,是衡量其质量和学术价值的关键因素。如此低的论文引用率,只能说明真实的成果转化还非常欠缺,并不具备足够的学术"营养"。
由于我国论文数量牵涉到职称、工资待遇、课题申请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发表论文多少已成为衡量学者成就和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这种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并非一无是处,但利益导向被无限放大时就会出现畸形的现象。由此,为了个人利益等原因,很多学者就会选择捷径而放弃学术操守。
现象三:科研资源共享率低下 难以出重大成果
《科学》杂志刊登数据处理专题,该专题导言文章《挑战与机遇》中介绍,数据的搜集、维护和使用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面。而在科研学术界大家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每个人都想共享别人的数据,而不愿把自己的数据共享给别人,这使得科研数据共享工作的推进困难重重。
分析:造成科研封闭的深层次原因是机制问题,即科技资助和利益分配方式。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说,很多科研院所过度依靠课题竞争获得资助,所以只有通过封闭的手段才能够独享信息、经费等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数据设备"私有化"就会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即能争取更多课题,获得更多利益。另外,由于国内学术上诚信的缺失,频频出现论文造假事件,"拿来主义"风气严重。相互不信任,也是造成隔膜与封闭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重大的科技突破都与中国无缘。很多时候重大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合作,但由于各个团体的利益问题,以及重大交叉前沿领域短时间内难以出重大科技成果(http://tec.k8008.com/)、风险极大,很多科研人员并不愿意涉足,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合作难上加难。
浮躁的科研氛围造成科研成果的虚假繁荣:数量有但价值不大。我国的科研机制亟待改革,良好的学术氛围,不仅源自科研人员自身,还源自学校、社会的风气以及健康的学术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