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昌乐鄌郚笤帚闻名遐迩 “绑”出一条致富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1-15  浏览次数:8603
内容摘要:笤帚,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虽然现在市场出现的笤帚多种多样,塑料的、海草的、凤尾草的……而传统的蜀黍苗子笤帚,因其耐用结实、实惠环保等特点,依旧成为许多市民的首

  笤帚,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虽然现在市场出现的笤帚多种多样,塑料的、海草的、凤尾草的……而传统的蜀黍苗子笤帚,因其耐用结实、实惠环保等特点,依旧成为许多市民的首选。在笤帚之乡——昌乐县鄌郚镇,如今有10000多人从事蜀黍苗子笤帚加工,年加工笤帚6000万把,产值达3亿元。近日,记者走进笤帚之乡,对蜀黍苗子笤帚扎制情况进行探访和体验。笤帚专业村,家家户户加工蜀黍苗笤帚

  家住奎文区樱园小区的刘先生最近刚装修好房子,打扫卫生需要大量的笤帚。他去超市后发现,大部分都是塑料制成的笤帚,而以前的蜀黍苗笤帚没找到。“我觉得塑料笤帚不耐用,蜀黍苗笤帚耐用结实,价格不贵。”

  最后,他多方打听后去南门市场买了5把蜀黍苗笤帚。为此,记者来到豪德小商品城,发现这里有几家出售蜀黍苗笤帚的店铺,其中一家土产杂品经营部的店主说,现在卖蜀黍苗笤帚的商家极少,批发收购蜀黍苗笤帚的基本都是一些工厂、学校等,大批量收购的话,要去昌乐鄌郚孔家村。

  近日,记者来到了远近闻名的笤帚产业特色村——昌乐鄌郚孔家村。在这里,记者见到了鄌郚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刘向文,他说,孔家村人口不到300人,但该村却很有特色,90%以上的村民都加工销售蜀黍苗笤帚,产品远销南方各大城市,一小部分还漂洋过海销到了海外,并且还“扫”出了一条致富路。

  记者刚到村口,便立刻感受到了“笤帚村”的独特,村民庭院里堆满了做笤帚用的原材料——蜀黍苗,屋子里到处是笤帚半成品和成品,还有部分炊帚和篦子。村民们正在扎笤帚,一排排扎好的笤帚靠在墙上,等待入库。据鄌郚文化站王站长介绍,这里的笤帚生产历史已有30多年了,而以前这里的笤帚生产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可这种模式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各家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坏不一、影响产品的销售。

  后来,在镇政府和村委的研究下,一致决定,先在村里扶持一批小规模的生产加工作坊,然后再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把这些作坊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制作销售企业。“现在基本上都是一些近20人的制作作坊了,再过几年镇政府准备加大投入,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王站长对记者说。做一把笤帚,工人用的时间不到十分钟

  在孔家村,记者首先来到了加工户韩德的家中,据王站长介绍,韩德是该村比较有名的笤帚加工商,作了有几十年了,销售量也比较稳定。

  在西边院子里,记者看到几位大娘正在分捡蜀黍苗子,并且手法熟练动作敏捷。辛建彩老人对记者说,要分辨好孬苗子,要看成色,硬度和湿度。成色要金黄最好,而且越硬约好,当然干的苗子是最好的,而当记者说,看到这些苗子感觉都一样很难看出好坏时,辛大娘说,这需要多年的经验,光凭看是不行的。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加工户吴廷成的作坊,这算是村里最大的加工户了。在加工房间的地上坐满了大概10多名工人,他们正认真绑扎着笤帚。

  在这里,记者跟一位大娘攀谈起来,大娘叫李凤兰,已经60多岁了,她一边制作笤帚一边对记者说,制作笤帚最重要的工序是“缚”笤帚,也就是绑。这道步骤非常关键,是笤帚制作成功的关键。记者注意到,李凤兰的腰上绑了一个类似弓形的木头,叫“缚弓”,脚上则有一根蹬子叫“缚蹬子”,而在绑扎蜀黍苗子时,首先要把尼龙绳在蜀黍苗子上绕一圈,用嘴咬住另一头把它拉直,而后两脚用力一蹬,尼龙绳在蜀黍苗子上就勒出了一道深沟。而后双手转动蜀黍苗子杆,这时尼龙绳也就随着手转了两到三圈,紧勒在了苗子杆上,随后再将尼龙绳打个死结,用刀片割断。李凤兰的手法熟练,记者看了一下表,这道工序用了不到10秒钟,她对记者说,这只是其中一步,绑扎笤帚的中间部分时,一般需要这样6小捆蜀黍苗子。

  李凤兰说,前面只完成了笤帚制作的一半,而下一步就要绑扎笤帚把手。记者看到,她先从笤帚的头向上隔3至5厘米绑上1道尼龙绳,一把笤帚一般要绑15至17道尼龙绳,绑扎完后,用刀片将笤帚握把顶部截齐,这样一把笤帚就完成了。记者算了算,从开始绑扎到结束一共才用了不到10分钟。出口要求严,差了五毫米就被全部退货

  随后,记者照着李大娘的步骤做了起来,同样在身上绑上了“缚弓”,脚上蹬上了“缚蹬子”。40分钟后,记者做的第一把笤帚就算“成功”了,在这40分钟的时间里,记者明显感觉到手臂、腰部有明显的刺痛感。

  记者在吴廷成的作坊里看到,这里有一台打线机器,老板吴廷成正熟练操作着机器给笤帚打线,“一般这种工作都是我们做老板的自己干,因为做这道工序要特别的仔细。像去年出口韩国的一批货,就是由于工人在制作时,绳子没打好差了5毫米,他们把货全退了,弄得那次赔了不少钱。从那以后我就亲自打,以保证质量。”吴廷成对记者说。

  在现场,记者看到,吴廷成把笤帚的头往上20厘米处打上绳子,随后再把笤帚苗末端一一剪齐。“在打绳时要特别小心,并用特定的米尺丈量好长度。在打的时候,手不能发抖,抖一下可能要差几毫米呢,在国内,这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批笤帚是要发往济南的,客户也要抽样检查,一旦不合格会很影响我们全镇笤帚的销量。”吴廷成对记者说。新闻背景:年加工6000万把笤帚  市场日交易20万多把#p#分页标题#e#

  鄌郚镇文化站王站长对记者说,鄌郚镇是全国闻名的“笤帚之乡”,鄌郚笤帚闻名遐尔,曾多次被国际风筝会农副产品博览会评为金奖。近几年来,该镇立足这一优势,不断在笤帚规格、品种、质量上下功夫,加工方式从松散型手工生产发展到集约式机械化生产,产品质量大为提高。

  目前,鄌郚镇笤帚专业生产村已发展到30多个、加工业户800多家、从事笤帚加工的人数达到10000多人,年加工笤帚6000万把,产值3亿元。同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笤帚产业,该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加工业户成立了笤帚合作社,以笤帚合作社为依托,拓宽销售渠道,与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200多家经营单位建立了购销业务关系。

  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全力打造一流销售服务平台,鄌郚镇党委、政府在镇区设立了笤帚专业批发市场,该市场总占地4000多平方米,可容纳经营业户200多家,客户遍及青岛、淄博、河南江苏等20多个省市,日交易量20万多把,日最高交易额42万多元。

  近年来,鄌郚镇笤帚产业链不断拉长,加大了名、优、特品种的研制开发力度,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实用型向装饰型多功能转变,研制开发了“智深铲”、“红双喜”、“鸳鸯乐”、“铁笤帚”、“鹅头”及“绿孔雀”等近20个品种,并由单一的扫地用笤帚向炊帚等用具发展,产出了品种齐全、做工精美的炊帚、水饺串盘、家用篦子等多种绿色、环保的家庭炊具用品,部分产品已销往国外。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昌乐鄌郚笤帚闻名遐迩 “绑”出一条致富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1115/1643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