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中国?惠州深莞惠农产品交易会高峰论坛举行,农业专家就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蔬菜产销模式等进行专题演讲。作为内地最大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专家认为,惠州有条件实现蔬菜直接供港,而不再是通过东莞和深圳进行销售。
批发市场是促进农产品产业化的首要途径
在高峰论坛上,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副会长兼行业发展部主任、全国农产品购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纳绍平,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张光辉和副教授、高级经济师、农产品贸易专家、深圳市农产品股份公司成都市场公司副总经理肖映林分别作了主题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新形势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市场机遇》、《美日台蔬菜产销模式与启示》的主题演讲。
“惠州有得天独厚的农产品优势,如何把优势农产品引进各种大型流通渠道,一方面要建设产品本身以及产业的品牌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建设惠州农产品市场的品牌优势。”纳绍平说,要经销商在众多市场中选择惠州,这就要求惠州的农产品市场也要有一个品牌。
在他看来,品牌建设十分重要。“陕西洛川苹果中装的是不是洛川苹果,谁都无法确定,这都是因为没有专门的品牌。”他建议,惠州应尽早建立相关农产品品牌。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相关农业协会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根据美日台的农业发展经验,肖映林建议,惠州应增加生鲜果品经营项目,开辟新的利润源;创立品牌,打造名牌;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占领高端市场;加大科技投入,产学研三结合,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合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扩大经营规模,攫取规模经济效益;充分研究和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开辟国内外两个市场,同时还要重视产后的加工增值。
惠州为内地最大供港蔬菜种植基地
据了解,目前惠州已成为内地最大供港蔬菜种植基地,供港新鲜蔬菜占香港地区进口蔬菜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供港生猪、家禽和水产品约占香港市场的三分之一。
惠州每年种植120多万亩蔬菜,年产量190多万吨,本地消费仅60万吨,其余的大部分供应到深圳、东莞和香港三地。每年供应深莞两市的蔬菜就有80万吨左右,是珠三角与港澳地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供应基地。
在农业品牌的培育方面,惠州打造了甜玉米、马铃薯、梅菜等八大特色农业品牌,并赢得了“中国梅菜之乡”的称号,同时成为了广东最大的甜玉米生产基地。此外,还有许多农牧产品出口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和欧美国家。
农产品直接供港需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
虽然是最大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但这些蔬菜却很少直接从惠州流通到香港,而是通过邻市东莞和深圳。专家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制约惠州优质蔬菜发展的桎梏。
惠州其实有条件实现农产品的直接供港。“要做到这个,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肖映林说,首先在政策上需要政府的主导,比如检验检疫和海关工作等,但在渠道上,需要企业好好发挥渠道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目前位于江北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作用。
目前最大的问题主要是惠州还未分化出供港的专门渠道,“可以建议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设置供港农产品的专业区域。”肖映林说。
对于如何保证惠州供港农产品的龙头位置,惠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舜添介绍,目前惠州不仅在政策上、财政上对农业发展进行扶持,同时在安全和质量上也做到绝对有保证。“我们从生产到交易各个环节,都有全方位的监督。”李舜添说。
目前,惠州正处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的时期,全市上下围绕《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将市级财政每年新增可支配财力的70%、县(区)财政每年新增可支配财力的50%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将惠州打造成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地区的农产品供应中心、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心和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及农业科普教育中心。力争到2015年,农业增产值突破100亿元。
张光辉也建议,面对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科技化、环保化的新形势,珠三角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其主要调整方向为: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发展,由生产领域向加工、服务领域发展,由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型发展,由乡村农业向都市农业发展。在这种转型升级过程中,将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多市场机遇,如高附加值农产品、农产品物流、观光旅游农业、品牌化农业、农业电子商务等,企业家要把握好这些商机,政府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