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蔡甸区农民老王吃完晚饭后,就到318国道边转悠。每年金秋时节,都有跨区作业的收割机路过他们村,老王准备拦车找人把自家的中稻收割起来。
50岁的老王,种了30多年田,近年,他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外出做工。由于种田投入精力不多,有时还爱打打牌,乡亲们戏称他在种“懒庄稼”。
种“懒庄稼”,以往指种植玉米、绿豆、芝麻等投劳少、不需管的庄稼。如今,渐渐指代那些播下庄稼靠天收、不愿勤扒苦做土里刨金的人。在武汉近郊各远城区,爱种“懒庄稼”的农民,不在少数。
农业收入不如就近打工
“不是不愿意种,而是不划算。”蔡甸区侏儒街群力村老农周必云说,种水稻每亩纯收入不过千把元,种棉花每亩纯收入不过一两千元,远远比不上外出打工。
在当地,水稻宜种一季中稻,亩产高的可达750公斤,毛收入1800元左右,种子、肥料、农药、雇工等费用就要六七百元钱,农民忙乎半年其实所得不多。
如果庄稼粗放生长,减少田间管理及投工投劳,产量未必下降太多。水稻亩产达到500公斤问题不大,许多农民种田只为解决口粮,少收一点也就算了。
多出来的时间,武汉近郊的农民多选择就近打工。每天工钱约100元,有泥瓦木工一技之长者每天工资可达150元,一个月能挣2000元。
农耕技术大跨越
群力村地处蔡甸西南角,全村田地约有3000亩,留守人员约有600人,虽然劳力大多外出,但村里的庄稼依旧葱郁,基本上没有荒芜之地。
村民代见生说,种地倒是不愁,因为周边一带的农业机械都很发达,耕田、插秧、收割、打谷都可以由机械代劳;种棉花虽然投劳多些,但在造墒、制钵等环节也可以使用机械。
驱车侏儒街广袤田野,不时可以看见红白相间、在田间作业的收割机械。据了解,蔡甸区的水稻已有六成以上改由机械收割,机械水稻插秧面积也已突破万亩。机收可减少稻谷损失3%以上,按每亩600公斤单产、2元/公斤价格计算,每亩可为农民增收36元。
代见生说,往年割稻靠镰刀,一个人种不了几亩地。近年来,随着农用机械的普及,他种田的劳作量比往年要降低一半左右。如今,全村的耕牛也消失殆尽。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有隐忧
庄稼一枝花,全凭肥当家。能够撒手不管种“懒庄稼”,很大程度上在于肥力和药效跟得上。
周必云感叹,种水稻每年要增加数十元钱的肥量,种棉花每年都要加肥25公斤,价格在上涨,用量也在上升。
往年用的碳铵、磷肥不管用了,为了增产增收,农民们大量使用高档复合肥。因怕发虫子,农药用量也是一年比一年猛。去年,武汉市施用化肥16.44万吨,农药为7520吨,使用量居高不下。
武汉市社科院新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王铁认为,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不济、产量降低,植物在化肥等激素的催促下加快生长,实际上营养吸收和光合作用都跟不上,农产品口味也远远不如自然生长结出的果实,而且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武汉市规划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年均降低10%以上。但农民们说:使用有机肥,一来是投劳投工多,二来是用量多、运输远,总价也高;至于不用农药而改用防虫网、生物技术或人工捕捉,没有政府投入推动,农民很难算得过来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