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贫困县名单只增不减 “榜单”十年未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9-30  浏览次数:8918
内容摘要:贫困县名单只增不减 榜单十年未变 专家建议取消评定 从1986年至今,我国扶贫开发政策已走过25年,并经历三次较大调整。当时确立的贫困县政策的确成效显著,但行至今日,也暴露出已脱贫县不愿摘帽、争当贫困县等问题。受访专家建议,贫困县政策思路应做大调整

  贫困县名单只增不减 “榜单”十年未变 专家建议取消评定

  从1986年至今,我国扶贫开发政策已走过25年,并经历三次较大调整。当时确立的贫困县政策的确成效显著,但行至今日,也暴露出已“脱贫县不愿摘帽”、“争当贫困县”等问题。受访专家建议,贫困县政策思路应做大调整,取消划定贫困县,未来工作着力推进脱贫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贫困县名单只增不减 “榜单”十年未变

  我国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的调整始于1986年,从上到下正式成

  立了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并划定了258个国家级贫困县。

  1993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制定和实施。尽管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85年的1.25亿减少至1993年的8000万,但国定贫困县的数量却在那时增加到592个。财政部农业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这是由于贫困县不愿放弃到手的各种补贴和优惠资源。这一阶段,中西部地区的国定贫困县数量也增至82%。

  2001年5月,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对21世纪初的扶贫战略做出全面描述。以此为标志,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下一阶段。

  此时扶贫政策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扶贫对象改变了过去以贫困县为基本扶持单位的做法,而将扶贫开发重点转向了14.8万个贫困村,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贫困县以外的贫困人口享受不到扶贫政策和资金的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重新认定的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定贫困县,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数量,并保持总数不变。业内人士认为,将国定贫困县改为扶贫开发重点县可让非贫困县中的贫困人口也享受到扶贫资源。

  截至今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仍然延续2001年出台的这份“榜单”,但经过十年扶贫与开发,名单中贫困县的经济水平在发生变化。

  “从多年研究全国县域经济的经验看,不少贫困县已经摇身变为‘百强县’,如陕西府谷县、内蒙古准格尔旗等地,依靠当地煤炭资源资源优势早已脱贫致富。”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告诉记者。

  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新的贫困县名单目前正在各地酝酿,“贫县不贫”现象有望改变。

  “脱贫不摘帽”现象待解 专家建议取消评定贫困县

  2011年8月底,《重庆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当地部分基层干部仍然将贫困县头衔视作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而一旦被摘下这顶帽子,中央及市级财政拨付的扶贫补助资金与一些政策优惠会随之消失,各地的财政负担压力将会加大。

  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勇认为,顶着“贫困帽”固然能带来优惠政策,但会始终给人“落于人后”的印象,不利于城市形象的对外营销,各贫困区县应敢于“摘帽”。

  “改变这一状况需要逐步建立‘扶贫工作重点县进退机制’。”已经有专业人士提出,一些地区把保住“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视为“政绩”之一,建立进退机制则有利于调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减贫效果和针对性。

  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看来,贫困县政策涉及资源优惠分配,贫困县当然不愿“摘帽”,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从政策层面取消评定贫困县,让“贫困县”这一概念作古。

  李小云指出,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贫困面较大,特别集中在没有直接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因而贫困县应运而生。在当时,以县为单元进行资源分配和集中管理,确实有助于这些地区快速摆脱贫困。

  “经过二三十年发展,贫困在当下不再以整县的形式呈现,贫困问题更突出体现在大的片区,甚至出现在一些大城市周边,主要反映在返贫人群身上,所折射的主要是低收入人群的问题,这意味着现阶段贫困县政策需要作大调整。”李小云说。

  扶贫需要新思维 扶贫趋势由县向村转移

  “扶贫政策需要新思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曾撰文建议,可以考虑把山民直接移到城市,把不愿意走的老山民养起来,不必花钱让他们搞生产开发。党国英通过走访基层后得出的核心观点是,“让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迅速减少,还是要靠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

  但李小云对这一想法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贫困地区农民进城后,会在城市成为新的贫困人口,而由于城市的生活水平较高,这就迫使工业化成本大幅上升;土地对于农民而言具备保险作用,如果能够建设好新农村,本身就可平抑过度城市化、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记者梳理三次扶贫开发政策调整脉络后发现,将扶贫单位由县级向村级转移是一大趋势,以村为单位的扶贫开发模式,可以提高扶贫精准度。李小云对此表示认可,但他同时指出,投入强度和力度不足是制约贫困村建设的顽疾。#p#分页标题#e#

  “过去十年,以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计划、扶贫计划进展效果一般,从投入资金角度看,有的村子十年就给了三五十万,这根本无法支持长远发展。”李小云表示,虽然各级财政对贫困县投入的资金也会落实在各个村子,但一个县里有几十、几百个村,分摊下来难有实效。

  如果李小云设想的取消贫困县政策成为现实,未来大城市周边贫困地区将由各城市自行解决,而中西部特别贫困地区将继续依靠中央财政予以政策倾斜。他认为,国务院和各地扶贫办的职能并不会因此被削弱,反而可以借此调整工作重点,防止出现循环贫困,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多年来,国家级贫困县政策在帮扶落后地区发展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隐藏着不少疑问:贫困县的标准是否应该重新界定?如何终结“争当贫困县”现象?贫困县进退机制是否该重新核定?国家级贫困县的政策是否该作调整或取消? 这些问题人民网在六篇系列报道中一一回答。

  但最关键的是,国家政策是否真的因此会有所调整?我国扶贫开发政策走向何方?期待国务院相关部门能够做出回应。(记者 贾玥)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贫困县名单只增不减 “榜单”十年未变”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930/1527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