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刘铮)国庆临近,我国消费品市场将迎来新的销售旺季,市场价格更加牵动人心。在经历了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从7月份的6.5%回落到8月份的6.2%之后,未来我国价格走势将会如何?
“大家经常提到‘拐点’的问题,现在至少从统计数据来看,终于出现了这个‘拐点’。从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能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日前表示。
节日期间,食品等部分消费品往往会出现价格小幅上涨,但历年的经验表明,这并不会改变价格总体走势。而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已经对今年国庆期间加强价格监测、保障供给、打击价格违法行为进行了安排部署,努力保持节日期间物价基本稳定。
“当前中国物价涨幅总体逐步回落,稳物价的目标现在已经开始见到比较明显的效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
除了年中一度达3.7个百分点的翘尾因素到年底会快速消失这一技术因素外,当前我国稳定物价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张晓强强调了三点:粮食丰收、货币政策稳健和出台措施降低物流成本。
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我国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迈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丰收为稳定食品价格乃至稳定整个价格总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日益显现,货币供应正回归常态。今年以来,央行3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已经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30%左右回落到8月份的13.5%,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正在迅速收敛。
在继续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的同时,备受关注的物流成本推高物价问题见到了解决的希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8月份对外发布,有关部门正据此对收费公路进行清理、整顿。国家正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减少对物价的助推。虽然CPI同比涨幅开始回落,但仍处高位,“稳物价”的任务仍然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当前非食品价格也出现了较快上涨,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因素日益抬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大了美国出台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输入性通胀的可能性。在如此复杂的局势和环境中,中央多次强调将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现在有三类产品价格容易上涨。一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农产品,二是不可贸易的产品比如房地产,没有办法通过国际贸易调节,三是资源类产品,这三类产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未来我们要谨防(价格形势)再次反弹。仅仅靠简单的货币政策不够,应对成本上涨和输入性通胀压力需要靠结构调整、财政政策,有时候还需要竞争政策加以调节。”卢中原说。
卢中原分析认为,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胀中,对于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是最直接的,同时引导结构调整也是最直接的;而货币政策往往效果比较间接,偏于总量调控。未来控制成本上升和输入性通胀,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