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里藏‘宝’,农家书屋里藏‘金’,农家书屋里藏着不走的专家,你有疑问他随时教。”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岳家村村民刘井臣,说起村里的农家书屋就打开话匣子。
记者走进岳家村农家书屋,在30多平方米的书屋里,书屋一侧10个大书柜里整齐摆放着科技、文化、生活等各类图书;一旁还有杂志栏和报刊栏,放有10余种最新的报纸、期刊;在另一侧则放着电视和电脑。书屋中间的阅览席,三五个农民正在读书,大家看的多为科技、法律和休闲类图书。
岳家村是葡萄种植村,全村680多户村民中有100多户种葡萄。刘井臣是村里的“葡萄大王”,种葡萄4亩,年均收入10万多万元,“有这么好的收成,和农家书屋的‘专家’分不开。”
刘井臣所说的“专家”是农家书屋里的农技图书,“葡萄选种该注意些啥,田间管理该注意些啥,这书里写得明明白白,好比随叫随到的专家。”这几天,喜获丰收的刘井臣又钻进“农家书屋”,开始为葡萄的剪枝越冬“充电”。
和刘井臣一样,不断兴建的农家书屋,正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从中受益。农家书屋工程是从2007年开始由新闻出版总署牵头实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大工程,目标是在全国所有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从而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农家书屋由政府规划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农民自主管理,具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相应阅读、播放条件。按照新闻出版总署要求,每个农家书屋配备的图书一般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1200种,报刊20到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
这项文化惠民工程,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开始,农家书屋工程连续3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开始连续3年,以中央一号文件形式推进。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46.9亿元,地方投入资金30多亿元,在全国建成农家书屋约40万家。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建成农家书屋50万家,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全国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吉林省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为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吉林省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工作,先后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政府重点工作、民生实事,制定《吉林省“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方案》《农家书屋建设分解实施计划》,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高效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建成农家书屋9335家,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山西省也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重点。截至2010年,山西省已建成农家书屋7100家;今年还将建成农家书屋14092家,届时,山西省全省75%的行政村都将拥有农家书屋。
在建好书屋的同时,各地还在不断探索管好、用好农家书屋的长效机制。
山西省在采书环节充分考虑农民文化层次及需求,以普适性、大众化为原则,为农家书屋选配图书;江西省则把农家书屋管理与解决农村残疾人就业工作相结合,取得明显效果;吉林省除了在采书环节让农民做主,成立由农家书屋管理员、农民及农技专家等组成的“农家书屋选书评议组”,还从机制入手,建立系统的管理模式,帮助农民用好书屋;四川、浙江等地还举办“农民读书节”“读书大集”等活动,培养农民读书习惯。
农家书屋不仅成为农民文化阵地,更成为农民的“致富屋”。吉林省通过农家书屋开展“巡讲百乡千村,惠及百万农民”活动,将农业、法律等专家请到书屋,给农民提供面对面辅导。
17日至22日,岳家村农家书屋举办了首届葡萄种植培训班。“省里专家给咱亲自授课,来听课的农民有100多人,大家特别认真,就连听二人转也没这么入神过。”农家书屋的“粉丝”刘井臣说。
“如今农民跟时代,钢笔本子随身带;不打麻将不摸牌,有空就到书屋来;读书看报取真经,富了脑袋富口袋。”这首农民自创的顺口溜,正道出了农家书屋给农民带来的欣喜变化。它让公共文化资源深入田间地头,让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大提升,让“学习文化知识,争做新型农民”在中国农村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