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一个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注的地方,一个中国西部历史巨变的时代缩影,一片充满活力与发展机遇的投资热土。今日的定西,以她海纳百川的胸怀,热忱欢迎各界人士、各地客商和企业家们,站在“中国薯都”的发展高地投资兴业,共创美好明天!
定西地处甘肃中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距省会兰州98公里。陇海铁路及312、310、316、212国道,兰定、兰临、天定、平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也途经定西。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现辖安定及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294.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71万人,占13.84%。总耕地面积770.2万亩,农民人均2.9亩。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定西人民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扶贫攻坚,使定西的面貌有了极大改善。1999年,全市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2003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定西撤地设市,从此定西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事关定西发展的有利政策。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定西列为“‘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区”,大力支持发展马铃薯、中医药特色优势产业,加强洮河、渭河源区生态治理。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定西市列入秦巴?六盘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进行扶持,并取消了贫困地区市级公益性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定西,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又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目前,全市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50多种,其中黄金、地热水、红柱石、大理石、岩盐、花岗岩、石灰石、硅石、汉白玉等储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漳县红柱石储量1亿多吨,是世界第四、国内第一大型矿床;岷县寨上金矿资源量108.6吨,是甘肃境内探获的第二座超大型黄金矿床;花岗岩、大理石及盐岩储量分别为10亿立方米、1.5亿立方米和3.5亿吨;通渭温泉日出水量6000吨以上,地面水温达54℃,富含20多种微量元素。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经定西市200多公里,水能蕴藏量达87万千瓦以上,可供开发利用45万千瓦。同时,工业经济依托铝冶炼及深加工、精盐化工、现代制药、优势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矿产电能开发、现代物流等八大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独特的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定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马铃薯是定西的第一大主导产业,从1996年以来,定西马铃薯跨越自给自足而走过规模扩张和产业培育两大阶段,目前正在加速向“中国薯都”新阶段迈进。15年来,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00万亩发展到300多万亩,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第一并在甘肃三分天下有其一;总产量由不足10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以上;发展举措由“洋芋工程”提升为“产业开发”;地域品牌由“中国马铃薯之乡”正向“中国薯都”嬗变;功能效用由解决农民基本温饱跃升为繁荣城乡经济的特色支柱。数步的跨越,使定西成了全国马铃薯三大集中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安定区和渭源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医药是定西一个优势比较明显的特色产业,定西种植中药材的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是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和全国“地道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陇西县、岷县、渭源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并稳定在110万亩左右,占甘肃省的49%、全国的10%,其中当归25.8万亩、党参31.5万亩、黄(红)芪26.3万亩,分别占甘肃省的73.6%、70%和65.2%,全国的60%、20%和40%。中药材总产量16.9万吨,占全省的39%、全国的4%;中医药产业总产值17亿元,已成为新兴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畜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现有天然草场945万亩,全市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188万亩,畜禽饲养和肉类总产量多年来位居甘肃省首位。
“十二五”期间,定西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战略部署和“打造两都、弘扬三苦精神、建设四大基地、实施五大工程”的总体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推进跨越式发展为战略目标,以推进扶贫开发为根本举措,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在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信息化上下功夫、求突破,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定西。定西,这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投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