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实现秋粮丰收,是稳定全年粮食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眼下,秋粮丰收在望,收获在即。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感受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反映秋粮丰收时农民的新期盼。
车行乡村公路,丰收在望的稻田次第展开,碧绿青黄,又到了收获时节。
9月13日下午3时,长丰县罗塘乡尹集村村委会门口。迎面走来一个精壮的汉子,五十出头,黑红的脸膛带着憨厚的笑,冲着记者说道:“先到田里看看吧。 ”
他就是记者此行采访的种粮大户樊福来。
沿着田埂,樊福来和记者边走边看,脸上始终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稻穗已成金黄色,低下沉甸甸的头。记者随手揪下几粒嚼起来,谷粒饱满,米香盈口。抬头看去,近处稻田连绵,远方村落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派秀美安逸的田园风光。
“从这边到那边,我承包的地有1100多亩,每亩租金每年600元。 ”樊福来的手在脸前划了个半圆,自豪地说,“今年水稻亩产能超千斤。 ”
“种地不容易,从选种子到打药,一个环节不到位,就耽误一季收成。 ”樊福来摘下一棵稻穗递给记者:种子是精选的良种,机械化插秧,“一喷三防”科学防治……从水稻种下,樊福来每天都要到田里来转转,看病虫防治,看水肥情况,看扬花抽穗。虽不是这个村的人,几个月下来,这附近的沟沟坎坎都烂熟于胸。
沿着田埂边走边看,边听樊福来介绍:水稻全入了农业保险,用良种有补贴,技术不懂可以请教农技人员……说话间,一道水泥水渠横在面前。“这个是土地整治项目建的水渠,今年派上了大用场,靠它浇了三四回水。”樊福来介绍,很快支渠也要建,到时旱能浇、涝能排,高产的基础打得更牢。
“辛苦大半年,快丰收了,高兴吧? ”记者笑着问。 “又是一个丰收年。你看,我们简单测算了一下,亩穗数达到十二万多,穗粒数近200个,千粒重有26克。 ”樊福来回答道,“水稻水分大,收后必须晾晒。为防阴雨天,我正赶着建仓库。走,带你们看看去! ”
出了稻田,过条马路,几百米外的村西头,空地里已经用红砖围起了个院子,院子前是刚刚搭起来的板房。板房门口,停着一辆大红色的收割机,“上午刚刚买回来,花了10多万元,国家补贴1万多元。这样,收割就方便了。 ”樊福来得意地说,“我这一季稻谷收上来,有上百万斤。这个临时储备库建好了,库容达50万斤。”
“目前,种粮就要走大户集中的方式。 ”一旁的村会计周德山插话说,村里90%的青壮年劳力都在外打工,全村3000多亩地,3个老樊就能种完,还有利于管理和良种推广。
樊敬千是樊福来的本家叔叔,种了一辈子庄稼,不过几亩地。 “到老了,来帮他种,一种就上千亩,想不到。 ”见到记者,他打开了话匣子:农民种田所盼望的,一要解决好病虫害,二要多提供科技服务,三要好政策。一席话,说得在场的县乡干部频频点头。
“种这1100多亩地,到现在一共投入了100多万元。 ”樊福来算算投资额,吓了记者一跳:这么多钱,没有想过投资别的?“以前我一直做建筑工程,但现在政策好,我对种粮有信心。今后要成立一个病虫害机防队,再买上四五台插秧机,搞个机械化插秧合作社,给自己干,也能服务周边农民。 ”
“明年肯定能做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到时再请你们来看。 ”临别时,樊福来充满信心地说。